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下肢静脉血栓的早期识别与防治要点

发布时间:2025-05-12 阅读:95次 作者:马丽
单位及职务: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

   受职业方式、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久坐、久站、久卧属于常态,这些动作给身体带来的伤害大,伤身、伤腰,增加大肚腩风险,甚至引起下肢静脉血栓,危及生命安全。因此,下肢静脉血栓的早期识别和防治至关重要。

   一、下肢静脉血栓是什么病

   正常状态下,血管腔内的血液呈现出流动状态,若出现病变,流动的血液于血管腔的某一部位凝结,形成血凝块,即血栓。血栓可位于动脉处,也可位于静脉处。静脉系统中多发生于下肢静脉,即下肢静脉血栓。

   二、为什么久坐久卧容易诱发下肢静脉血栓

   当身体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下,下肢肌肉对静脉的挤压作用会减弱,而静脉血液回流多依赖于心脏的抽吸力量以及静脉瓣的单向阀门作用。基于长期卧床或久坐状态下,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变得缓慢,容易淤积在静脉内,进而形成血栓。比如长途飞行中,乘客长时间被固定在座位上,空间狭小,腿部活动受到限制,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明显下降,下肢静脉血栓风险升高。

   三、下肢静脉血栓的危害

   下肢静脉血栓本身并非严重的问题,但血栓容易脱落,血栓顺着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处,诱发严重并发症,严重者致死。其中,肺栓塞是下肢静脉血栓最为危险的一种并发症,脱落的下肢静脉血栓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到肺动脉,引起急性肺栓塞,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咯血,易引发猝死,死亡率可达到30%。

   四、下肢静脉血栓的早期识别

   1.下肢肿胀。观察双侧下肢的粗细状态有无明显差异,若一侧下肢表现出明显肿胀,皮肤紧绷、发亮,可能出现静脉血栓。一般情况下,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下肢肿胀加重,休息或抬高患肢后可缓解。若用手指按压肿胀部位可见凹陷,且回弹缓慢,血栓的几率较高。

   2.下肢疼痛。下肢静脉血栓可伴有疼痛,以持续性钝痛或胀痛为主,行走、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后缓解。如果出现胸痛,警惕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

   3.浅静脉扩张。观察下肢浅静脉,如小隐静脉、大隐静脉,检查有无明显扩张、迂曲,若体表静脉犹如蚯蚓般凸起,可能与静脉回流受阻有关,常伴随有皮肤瘙痒和湿疹症状。

   4.皮肤温度及颜色。用手触摸双侧下肢的皮肤,对比皮肤温度是否一致,血栓一侧下肢皮肤温度明显升高,可能是炎症反应;若皮肤温度明显下降,可能与血液循环障碍有关。同时,观察皮肤的颜色,如果出现发红、苍白、发紫,提示可能为静脉血栓。

   5.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心跳加快、乏力。

   如果按照上述方法,识别出可能为下肢静脉血栓,建议尽早就诊,如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病理学检查等,明确疾病诊断,早期规范治疗。

   五、下肢静脉血栓的防治

   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

   1.抗凝治疗。通过药物抑制血液凝固,避免血栓继续扩大。其中肝素、华法林是常用药物,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用药期间监测凝血功能,预防出血。

   2.溶栓治疗。急性期下肢静脉血栓可选择溶栓治疗,借助药物将已经形成的血栓溶解,促进血管再通。常用药有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溶栓可迅速控制病情,但出血风险较高,需严格遵守适应症和禁忌症,选择性使用。

   3.手术治疗。抗凝、溶栓治疗无效或存在禁忌症的患者,建议手术治疗,如血栓切除术、静脉滤器植入术。

   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方法:

   1.避免长时间保持静止状态。久坐、久站、久卧都会增加下肢静脉血栓风险。建议每小时至少活动5—10分钟,如踮脚尖、勾脚背或原地踏步。对于长途旅行或久坐办公,必要时可使用压力弹力袜,促进静脉回流,可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中多喝水,防止血液黏稠,严格控制体重,减轻下肢静脉压力。另外,吸烟可能损伤血管内皮,酒精过量对凝血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建议戒烟限酒。

   3.加强高危人群的防护管理,如术后患者、血栓病史患者、长期服用激素或避孕药的患者、孕妇,遵照医嘱服用抗凝药物。长期卧床患者需定期翻身,按摩下肢肌肉,积极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4.加强基础病管理,如高脂血症、糖尿病和高血压等。

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 马丽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下肢静脉血栓的早期识别与防治要点》,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5年05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