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吸入是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常用治疗手段,但家长在操作中常因认知偏差陷入误区,影响治疗效果。本文从雾化前准备、操作流程到后续护理,系统梳理规范步骤,帮助家长避开误区,让雾化治疗更安全有效。
一、雾化前准备:细节决定效果
1.时机选择
需避开三个时段:饭后半小时内(易呕吐);剧烈活动后(药物易排出);睡眠时(沉积效率低)。建议饭后1小时、休息10分钟后清醒时操作。
2.物品准备规范
雾化器:选医用压缩式(颗粒2—5μm),避免家用超声式。
配件:检查面罩无裂痕、连接管不漏气,婴幼儿用圆角面罩。
药物:核对医嘱,混悬液摇匀,避免过期药。
3.患儿状态调整
情绪:用玩具、动画安抚,避免哭闹(药物浪费率增加40%)。
体位:年长儿坐位,婴幼儿45°斜卧位,避免平躺
2.标准步骤
开机预热:压缩式雾化器先开机运行30秒,确保气流稳定。
面罩佩戴:面罩边缘贴合面部,避免漏气(以不产生白雾外溢为准)。
呼吸引导:对配合患儿说 “慢慢吸气,像闻花香一样”,呼气时用嘴轻轻吐出。
异常处理:若出现剧烈咳嗽、面色发绀,立即暂停,轻拍背部,待症状缓解再尝试。
三、雾化后护理:三大关键步骤
1.清洁误区与规范
错误做法:雾化后直接擦拭面部,残留药物可能刺激皮肤。
规范操作:用温水浸湿纱布,轻拭口鼻周围皮肤(重点擦拭下颌等褶皱处)。
婴幼儿需特别注意耳廓背面,避免药液残留引发湿疹面罩用完后用温水洗干净晾干,一般一个星期左右换新,每个小朋友各用各的。
2.拍背排痰要点
时机选择:雾化结束后5分钟进行(让药物充分沉积)。
手法规范:五指并拢成空心状,腕部用力,从下至上、由外向内拍背,频率40—50次/分。
体位配合:排痰一般用坐位,不会坐的小朋友,妈妈抱着排痰。因为病情不能抱则可以侧卧,身体前倾15°便于痰液排出。
3.观察与记录
重点观察:雾化后30分钟内注意呼吸频率(正常<25次/分)、有无喘息加重。
效果记录:记录雾化后咳嗽次数、痰液性状(如痰液变稀,咳出黄豆大小痰块)。
异常就医:出现皮疹、心率加快(>140次/分)等过敏反应,立即就医。
四、常见误区深度解析
1.药物混合误区
错误:自行混合多种药物。
规范:多数药物需单独使用,布地奈德与沙丁胺醇可配伍但需生理盐水稀释。
2.剂量控制误区
典型:症状减轻自行减半药量。
危害:剂量不足易致炎症控制不彻底,增加哮喘发作风险。
3.设备清洁误区
错误:“不脏不消毒”。
规范:一次性雾化器+面罩,使用后用温开水洗干净晾干,每个小朋友一人一用,使用一周后换新的雾化器。
五、分龄护理要点
1.新生儿(0—28天)
面罩:专用微型面罩(≤3cm×4cm)。
时间:每次≤8分钟。
观察:有无呛咳、呼吸暂停。
2.婴幼儿(1—3岁)
配合:播放儿歌或抱玩具。
特殊:雾化后喝5—10ml温水冲口腔。
3.学龄儿童(6—12岁)
教育:动画讲解原理。
自主:在监督下学习手持雾化器。
六、应急情况处理
1.雾化中呕吐
停雾化,头偏向一侧清呕吐物。
暂停 30 分钟后可继续(剂量减半)。
2.设备故障
雾化量少:查连接管、药液量。
异常噪音:关电源查进气口。
漏电:拔插头联系检修。
结语 雾化吸入的疗效不仅取决于药物本身,更依赖规范的操作流程。家长掌握从准备到护理的全流程要点,避开常见误区,能让雾化治疗事半功倍。当患儿出现异常反应或对操作有疑问时,及时咨询医护人员,是确保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通过科学护理,让雾化吸入真正成为儿童呼吸道健康的 “守护者”。此外,冬季雾化时注意保暖,避免患儿受凉;夏季需保持室内通风,防止因闷热导致患儿烦躁。家长还应建立治疗日记,详细记录每次雾化的时间、药物名称、剂量及患儿反应,便于复诊时为医生提供完整参考,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