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通路是保障治疗顺利进行的“生命线”,无论是在急救、化疗、透析还是长期静脉输液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很多患者及家属对其日常护理认识不足,稍有疏忽就可能导致感染、阻塞、血栓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围绕血管通路护理要点,指导医患规范操作,共同守护“生命通道”。
一、血管通路的类型与常见风险
血管通路是临床治疗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是药物输注、营养支持和血液净化等治疗措施的基础。根据用途和留置时间的不同,常见的血管通路类型主要包括外周静脉通路、中心静脉导管以及动静脉内瘘。外周静脉通路适用于短期输液,一般选择前臂静脉,操作简单、风险较低;而中心静脉导管适用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如化疗、肠外营养或透析治疗,可通过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等部位穿刺置管。动静脉内瘘主要用于血液透析,是将动脉与静脉连接以增加血流量,常见于慢性肾衰患者。
虽然血管通路在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风险。外周静脉通路常见问题包括穿刺部位渗液、静脉炎及导管堵塞等;中心静脉导管如果护理不当,容易引发感染、导管移位或血栓形成,严重时可能导致败血症。动静脉内瘘的主要风险为内瘘闭塞、血栓形成和瘘管感染,这些并发症不仅影响治疗进程,甚至会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因此,对各类血管通路的正确管理与护理,是预防风险、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为降低风险,患者和家属应掌握血管通路的基本知识,并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科学护理。护理过程中应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剧烈活动造成导管移位或扭曲,定期检查局部皮肤有无红肿、渗液或硬结;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尤其是更换敷料、冲管时,必须遵循操作流程;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务人员进行处理。通过规范管理和科学护理,可以有效延长血管通路的使用寿命,为后续治疗提供安全保障。
二、日常护理的关键措施与实用指导
在日常护理中,保持血管通路部位的清洁和干燥是预防感染的首要步骤。患者和家属应学会正确清洁穿刺部位,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如果是中心静脉导管或长期留置导管,应按要求定期更换敷料,保持敷料干净、无松动。每次更换前要进行手部消毒,使用无菌棉签或酒精棉球清洁导管周围皮肤,清洁范围应由内向外进行。如发现导管周围皮肤发红、肿胀、渗液或有异味,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联系医务人员处理。
在观察与记录方面,患者每天应留意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并做好简单记录,如穿刺部位的状态、输液是否通畅、是否有堵管或回血不畅等。对于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可通过轻触、听诊检查是否有震颤和杂音,以判断内瘘是否通畅。一旦发现震颤减弱或消失,可能提示血栓形成,应及时就诊。同时,也需注意有无发热、寒战等全身感染迹象,这些都可能是导管感染的表现。此外,患者要养成定期回医院复查的习惯,以便医务人员检查导管情况,评估是否存在并发症风险。
日常生活中,患者需避免搬重物、剧烈运动或压迫通路部位,以防导管移位或通路损伤。洗澡时,尤其要注意不要让水进入敷料或导管口,可使用防水贴或塑料薄膜包裹部位。穿着应宽松,避免导管受到牵拉。此外,要定期进行冲管操作,防止血液凝固堵塞导管,冲管时应按操作规范进行,使用医护人员提供的生理盐水和肝素等溶液。正确的操作不仅能保持血管通路通畅,也能有效延长其使用寿命。
结语 作为治疗过程中的“生命线”,血管通路的日常护理至关重要。无论是外周静脉通路、中心静脉导管,还是动静脉内瘘,都需要科学管理和精心护理。患者及家属应掌握基本护理常识,做到勤观察、重消毒、严规范,预防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通过规范操作与细致护理,不仅能保障治疗顺利进行,还能延长通路使用寿命,提升患者的安全感与生活质量。守护好这条生命通道,是每一位患者和照护者的责任与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