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正确认识高血压及危害

发布时间:2025-03-10 阅读:134次 作者:张彦合
单位及职务:故城县青罕镇卫生院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由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引起,当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 即可被诊断为高血压。虽然高血压患者在我国非常普遍,但由于这种疾病早期症状反应不明显,且公众存在诸多认知误区,导致疾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不理想。因此,正确认识高血压,破除认知误区,提高风险认知,对高血压的防控至关重要。

   高血压的常见认知误区

   1.没有症状就无需治疗

   高血压的常见症状为头晕、头痛,部分患者还表现为耳鸣、心悸等。但是,在发病初期,半数以上的患者并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这就导致许多高血压患者产生一种错误认知:只要身体没有出现不适症状,就不需要进行治疗。

   事实上,如果血压一直处于升高状态,会持续对心脏、大脑、肾脏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甚至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所以,无论是否有症状,只要确诊高血压,都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2.血压降得越快、越低越好

   部分患者在得知自己患高血压后,认为把血压尽快降低到正常标准才好。其实不然。血压的上升或下降都需要一个过程,人体的各个器官在血压升或降的过程中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血压灌注平衡,如果血压骤降会打破这种平衡,导致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引发头晕、乏力、眼前发黑等不适症状,严重者可诱发心绞痛、脑梗死等严重疾病。尤其是老年人和合并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血压速降还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因此,降压治疗应遵循医生指导,平稳、缓慢地血压控制在合适水平。

   3.降压药一旦开始吃就不能停

   高血压属于慢性疾病,因此其用药治疗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导致很多患者认为降压药一旦开始服用,就终生不能停。实际上,并非所有患者都必须终身服药。比如一些轻度高血压患者,在采取控制体重、戒烟戒酒、减少盐摄入等措施后,血压有可能长期保持在正常范围。这种情况经医生评估后,可以尝试减少药量甚至停药,不过仍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此外,部分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在去除引起血压升高的病因后,血压也可能恢复正常,无需继续服药。

   4.血压恢复正常后就停药

   多数高血压患者属于原发性高血压,其发病与遗传、年龄、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服用降压药后,药物通过调节人体的生理机制来控制血压,但这并不意味着病症被“治愈”,只是暂时改善血压指标,一旦停药,在致病因素依然存在的情况下,血压会迅速反弹至治疗前水平,甚至出现 “停药反跳” 现象。因此,血压恢复正常后就停药是非常错误的。

   对高血压的风险认知

   1.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高血压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血压长期维持升高状态会对动脉血管壁造成过高压力,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旦破裂,会引发血栓,堵塞血管,导致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严重疾病。此外,高血压还会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长期高血压会使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最终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引发心力衰竭。

   2.肾脏损害风险

   肾是高血压损害的重要靶器官之一。肾脏内的小动脉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逐渐发生硬化、狭窄,导致肾脏供血不足,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早期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情进展,可发展为大量蛋白尿、肾功能不全,最终可能导致肾衰竭,需要进行透析或肾移植治疗。高血压性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寿命。

   3.其他健康风险

   除了心脑血管和肾脏损害外,高血压还会对眼睛、外周血管等造成损害。长期高血压会损伤眼底血管,导致视网膜病变,严重时可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还会导致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出现间歇性跛行、下肢疼痛、溃疡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此外,高血压还与认知功能障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密切相关,增加了患者的整体健康风险。

故城县青罕镇卫生院 张彦合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正确认识高血压及危害》,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5年03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