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冬季节,我们都会接诊到众多心律失常患者。近年来,心律失常患者的总体数量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且患者群体逐渐趋向年轻化。那么,究竟什么是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有哪些典型症状?当心律失常发生时应该如何应对?如何采取措施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
一、什么是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一种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心脏疾病,按照发生原理可分为冲动传导异常与冲动形成异常两种类型,结合发作心率快慢又分为慢性与快速性心律失常两类。这一疾病的发生与多项因素有关,一是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等器质性心脏病;二是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三是应用某些抗肿瘤药物或是肾上腺素、洋地黄等药物;四是创伤手术神经系统疾病;五是吸烟、酗酒、暴饮暴食、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之下,也可能会诱发心律失常。
二、心律失常的症状有哪些?
心律失常患者会出现心绞痛、气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脑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比如说头晕、乏力、视物模糊,严重时还会出现脑损害表现,如抽搐、昏迷、瘫痪;心律失常会造成肾动脉供血不足,进而使患者出现少尿、蛋白尿的情况;也有心律失常患者会有胃肠道缺血的情形,进而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的情况;一些患者有乏力倦怠、呼吸困难等心功能不全表现。
除上述典型症状外,心律失常还可能会引发心力衰竭、猝死。
三、出现心律失常之后怎么办?
一旦被确诊为心律失常就要及时去医院就诊。部分心律失常不需要特别治疗,如患者本身没有不适症状且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是由于生活原因所引起的心律失常,一般被视为功能性心律失常,不主张采取药物治疗方法,而是对不良刺激性因素进行消除,如规律作息、稳定情绪并做好观察,有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短期药物治疗的方式。
对于因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的心律失常,则要积极进行治疗,以对异位心律进行纠正,实现对心功能的改善。目前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主要有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动作电位延长药物、钙内流阻滞剂以及抗栓药物。除药物治疗外,部分情况比较严重的患者还需接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四、如何预防心律失常?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是要确保饮食结构合理。坚持清淡易消化的原则,多摄入低脂肪、全谷物以及新鲜蔬菜水果,同时对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量进行控制,并要避免长期摄入咖啡因。
二是适度运动。适度运动能使心脏肌肉收缩力及心肺功能得以增强,这对于心律失常的预防非常有利。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运动方式,比如说跑步、游泳、快走、打羽毛球,每周保持至少3—5次中等强度的运动。
三是戒烟戒酒。烟草和酒精当中有很多有害物质,且会对心脏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导致心律失常风险加大,因此有抽烟饮酒习惯者应尽早戒烟戒酒。
四是要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晚上一定要尽早睡觉,以保持睡眠充足,这对于心脏健康非常重要。如果睡眠质量较差可以通过聆听舒缓音乐、泡热水脚等方式来进行改善。
2.做好心理压力管理
长期心理压力较大也会导致心律失常风险增加,所以一定要做好对心理压力的管理,确保自身始终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尝试学习深呼吸、瑜伽、冥想等放松技巧,以对自身压力进行有效缓解,也可以通过去公园锻炼、外出散心的方式来缓解压力,抑或是就自身困扰与家人朋友展开交流。
结语 预防心律失常这一疾病,日常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若已出现相关症状还请及时就诊,并遵医嘱接受药物或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