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发布时间:2024-08-29 阅读:282次 作者:赵艳
单位及职务:遂宁市船山区中医医院

    人体生命活动主要靠心脏跳动供应血氧完成,若心跳停止,可表示生命的结束。冠心病属于常见的心脏疾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积极治疗后可获取较好的预后。

    祖国医学的历史悠久,在多种疾病诊疗中均凸显了重要作用。《内经》中指出“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充分表示了心在人体生命活动的价值。中医将冠心病归属为“真心病”“胸痹”“厥心痛”等范畴,认为本病病位在心,与脾、肾等脏关系密切。中医药自古以来对于冠心病就有诸多研究,对其临床分型、发病机制、诊疗的阐述较多。现代医学技术发展后,中医诊治冠心病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近年来,中医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冠心病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病因病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情志因素

    情志因素被认识是诱发冠心病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中,情志失调常与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中医强调情志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尤其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怒和忧思被认为是最主要情志因素。《内经》中提到“怒则气上”,生气时气机容易逆乱,导致气血不畅,甚至引发心脏的问题,怒气不仅会导致心血管的急性反应,还可能加重已有的心脉瘀滞情况。“思则气结”,长期的忧虑和思虑过度会使气机郁结,气滞导致血瘀,进一步阻碍心脏血液供应,使得心脏功能受到损害。

    中医理论中,气血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气为血帅,气的运行推动血液循环,若气机顺畅,血液可正常流动,而血为气母,气的生成和运行需要依赖于充足的血液支持。气滞则可能导致血瘀,尤其是在已存在心脉瘀滞的患者中,情绪波动(如愤怒或忧虑)会进一步加重血液循环的障碍,导致心脉不通,从而引发心痛或更严重的心脏问题,如心肌梗死。

    劳倦伤气

    《素问·百病始生篇》中具有“劳则气耗”的论述,揭示了体力和精力过度消耗对心脏健康的影响。过度劳累不仅消耗体力,还会消耗元气(即先天之气),使整体机能受到影响,而中医理论认为元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若元气不足,心脏功能可显著减弱。心气虚主要指的是心脏气力不足,表现为心脏无法有效推动血液循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长时间的劳累会导致心气不断耗损,最终可能引发心脏的病理变化。心脏功能不仅依赖于心气强大,还依赖于心脏周围经络的通畅。若营养心脏的支脉受到瘀滞,气血正常流动受到影响,心脏的供血和供氧能力下降,可能导致心绞痛或其他心脏病变。

    寒邪侵袭

    中医学认为,人体健康与外界气候密切相关,气温变化、湿度、风力等自然因素会直接影响人体生理状态与气血运行。例如:寒冷的天气会使得血管收缩与气血凝滞,可影响血液流动与脏腑功能,而温暖的环境有助于气血的顺畅流动。寒邪入侵人体后会导致心包络及经脉的收缩,《脉经》中指出“厥心痛者,乃寒气客于心包络也”,表明寒气侵袭会导致心脏气血运行受阻,心脏供血不足后可导致病变。

    饥饱失度

    《内经》指出,饮食过量会损伤肠胃,中医将脾胃视为“后天之本”,负责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并转化为气血,过量饮食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消化不良,进而影响气血生成。

    脾气为脾脏功能表现,主要负责运化水谷,生成气血,脾气受损后可能导致“子盗母气”,即脾气弱则未能有效转化为气血,造成心气虚弱。心气虚则心脏的泵血功能受到影响,血液循环变得不畅。心气虚弱会导致心脏无法有效推动血液循环,产生气血瘀滞的现象,此种情况可能导致心脏供血不足,表现为心痛、气短等症状。《素问·平人气象论》所提到的“脉宗气”指的是心脏所需的气,胃功能受损会直接影响到脉宗气的生成与运行,原因是胃气属于维持气血系统正常运作的重要基础。

    结语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与西医的观点有显著不同,主要体现在对疾病的理解、病因病机等方面。了解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后,患者需避免相关诱发因素,“防患于未然”乃为上策。

遂宁市船山区中医医院 赵艳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4年08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