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静脉血栓是以肢体麻木、疼痛等表现为主的周围血管疾病,其疾病的发生和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有关。若未及时干预,随着病情进展,将增加心肌梗死、脑栓塞、肢体栓塞等风险,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临床主张药物、手术治疗,为增强治疗效果,常在诊疗期间辅以规范性护理。
一、下肢动静脉血栓日常护理
1.卧床休息 针对于下肢动静脉血栓急性期患者而言,需保持绝对卧床休息2周左右,其目的在于避免活动过度导致动静脉血栓脱落,从而增加栓塞风险。日常可适当抬高患肢,膝关节微屈15度,可一定程度加快静脉回流,缓解患肢疼痛、水肿。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还需指导患者加强患肢保护工作,不可穿着紧身服饰,若其疼痛剧烈,可予以硫酸镁冷敷。待患者病情稳定,可适当离床活动时,医护人员需指导其穿戴弹力袜或包扎弹力绷带,以此达到减轻静脉腔压力的目的。除此之外,医护人员需加强健康宣教,避免患者私自按摩挤压肿胀肢体,防止血栓脱落。
2.饮食护理 为保障患者机体营养物质的摄入,医护人员需依据患者实际病情针对性地制定膳食指导,鼓励患者进食低脂、易消化饮食,适当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量,确保饮食结构多样化。为维持正常血液黏稠度,医护人员可鼓励患者适当增加饮水量,可有效降低血液高凝状态。
3.生活指导 医护人员需借助健康宣教、认知行为干预,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生活起居习惯,遵医嘱按时服药,避免因认知偏差随意调整药物剂量。日常可增加粗纤维摄入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增高而诱发静脉回流。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还需指导患者加强患肢卫生护理,避免因不良卫生习惯发生感染、溃疡现象。为营造舒适诊疗环境,医护人员需集中护理操作,尽量降低不必要医疗器械运行时产生的噪音,定期开窗通风,并依据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生理需求、气候因素特点,合理调控温湿度。另外,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肢疼痛部位、皮肤温度、色泽等,注意肢体保暖并加强皮肤清洁工作。
4.心理护理 由于下肢动静脉血栓常伴随剧烈疼痛,不利于患者开展正常生活、社交,患者极易因身心不适,加重心理负担。为避免患者产生心理应激反应,医护人员需主动增加沟通频率,依据患者年龄、疾病特点,全面评估心理状态。医护人员可护理操作期间借助沟通交流,拉近护患距离,耐心倾听患者实际感受,在合理范围内满足其身心需求。为减轻患肢疼痛、肿胀感,医护人员可指导患者通过听音乐、看电视等方式减轻疼痛敏感性。其次,医护人员可指导患者通过肌肉放松、深呼吸等形式,缓解身心压力,增强治疗依从性。
二、下肢动静脉血栓预防措施
针对于高风险人群,需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加强观察双下肢差异、测量双下肢周径,依据自身耐受能力开展功能锻炼、下床活动等,其目的在于增强腓肠肌泵功能,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日常避免久坐、久站,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后需起身活动,日常适当增加饮水量,可一定程度降低血液黏稠度,成人每日饮水量需在两升左右,若患者合并心血管或其他肾脏基础疾病,需遵医嘱补水,避免过量饮水增加心肾负担。此外,日常需坚持良好生活习惯,由于吸烟会对血管内皮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从而显著增加血栓风险,科学戒烟尤为必要。针对于卧床患者而言,可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尽早开展下床活动,下肢及踝关节活动有助于预防静脉血栓,还可借助梯度压力袜、间歇式充气加压装置、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等方式,保护静脉内膜不受损伤,防止血液瘀滞,从而预防血栓形成。针对于高风险人群而言,可遵循医嘱采取预防性药物治疗,例如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药物。
结语 总而言之,下肢动静脉血栓脱落可引发脑栓塞,危及生命安全,在诊疗期间需开展规范化护理,这就要求患者保持良好心态,遵医嘱服药,培养良好作息生活习惯,方可在科学诊疗基础上加快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