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很多传染病是可防可控的,疫苗就是一种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发生、流行的有效手段。
早在19世纪60年代初,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就提出了接种疫苗的理论:“人有病就得治,治不好就得防。”这是当时人们对疾病认识的一个突破。从此,人类对传染病预防和控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884年,英国伦敦发生霍乱疫情后,詹纳就在伦敦建立了第一个霍乱疫苗接种点。1886年,丹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鼠疫疫苗接种点。1891年,美国纽约出现伤寒疫情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先后建立了鼠疫疫苗接种点。二战后,由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接种疫苗的范围迅速扩大到各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全球预防接种规划”来指导全世界人民进行预防接种。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免疫规划制度。
老年人尤其应尽早接种疫苗。由于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易患流感、肺炎球菌性疾病、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加上多患有基础疾病,可能受到慢性病和感染性疾病双重威胁,而接种疫苗是预防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手段。但是,我国中老年人群(50岁及以上)低估了自己患流感、肺炎球菌肺炎、带状疱疹等常见感染性疾病的风险和危害,以带状疱疹为例,仅19.6%的中老年人认为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严重程度较高。
《我国老年人健康防护倡议》提出,老年人要增强疫苗接种预防疾病意识,主动接种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和带状疱疹疫苗。老年人接种疫苗前,建议牢记三大关键词:年龄、保护效力、谁不能打(禁忌证)。在接种疫苗时,应主动和接种医生沟通个人健康状况,结合自身的身体情况和疫苗的适用年龄、接种程序、禁忌症等,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疫苗。(山东阳信县河流镇卫生院 刘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