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其高发病率和广泛的并发症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挑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疾病、脑卒中、肾脏疾病等多种严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给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社会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高血压的内科治疗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高血压的基础知识
(1)定义与分类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定义基于血压水平的测量结果。按照目前通用的诊断标准,高血压是指非同日通过正确的血压测量方法,测得收缩压(高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低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高血压可分为两大类: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和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病例的绝大多数,约90%以上,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而继发性高血压则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血压升高,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肾动脉狭窄等,其血压升高只是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
(2)发病机制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涉及多个生理系统和器官。其中,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异常、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等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机制。此外,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高盐饮食、肥胖、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大等)以及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也在高血压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2.高血压的诊断
(1)血压测量
测量方法:临床上常用间接测量法,通过上臂水银血压计或上臂电子血压计进行测量。测量前需让患者充分休息,通常至少5分钟,取坐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测量次数:高血压的诊断需要非同日多次测量血压,一般要求非同日测量三次以上。家庭自测血压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也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
(2)诊断标准
诊室血压:在未服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三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如患者目前正在服用降压药物,即使血压低于140/90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
家庭自测血压:连续监测5-7天,平均血压≥135/85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24小时平均血压≥130/80mmHg,或白天血压≥135/85mmHg,或夜间血压≥120/7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3)临床表现与病史
高血压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头痛、胸闷、心悸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并非高血压的特异性表现,因此不能仅凭症状来诊断高血压。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高血压家族史、既往病史、用药史等,有助于了解患者的高血压风险因素和可能存在的并发症。
3.高血压的内科治疗原则
(1)非药物治疗原则
饮食调整:控制每天总热卡摄入量,减少钠盐摄入(建议每日不超过5克),增加钾盐摄入,多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同时,减少脂肪摄入,特别是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
体重控制: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使体重指数(BMI)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增加运动:以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慢跑、打太极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
心理调适: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避免情绪波动对血压的影响。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应尽早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
(2)药物治疗原则
早期用药:一旦确诊为高血压,且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无法有效控制血压时,应尽早开始药物治疗。
规律用药:患者应坚持每天按时按量服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这有助于保持血压的稳定控制。
长期用药: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治疗。患者应做好长期服药的心理准备,并定期复查血压和肝肾功能等指标。
优先选用长效药物:长效降压药物能够平稳控制24小时血压,减少血压波动对靶器官的损害。因此,在选用降压药物时,应优先选用长效制剂。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合并症等),选用适合患者的降压药物。同时,对于单药治疗不达标的患者,应进行联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降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