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中医多种手段治疗骨质疏松症

发布时间:2023-12-18 阅读:400次 作者:古洪基
单位及职务:泸州市中医医院

   近年来,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较高。特别是伴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中老年人群中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在发病初期,患者的症状表现并不十分明显。然而,当发生脆性骨折等相关并发症时所造成的危害性极为重大,对患者的健康安全状况构成严重影响。所以,也有人形象地将骨质疏松症称为“寂静的疾病”。该疾病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极大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中医对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历史悠久,将该疾病纳入到骨枯、骨痿或者骨痹的范畴之中。

   中医认为此疾病的发生,其内因在于先天禀赋不足以及后天摄养失调;而其外因则在于外邪侵袭从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衡并出现经络运行闭阻,从而导致骨枯髓减。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典型的慢性退行性病变,患者的先天禀赋、情志、年龄、饮食起居、性别以及个人体质等,均与此疾病的发生有关。而患者的病机主要包括肾精亏虚、气滞血瘀、脾胃虚弱以及肝郁血虚。在很多中医古籍中均有对骨质疏松症的记载,比如《上古天真论》《灵枢·决气篇》等。

   中医预防骨质疏松症

   中医在骨质疏松症等慢性疾病的预防中遵循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原则,认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具有重要作用。骨骼的强健是提升机体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基础,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寂静的疾病,所以积极做好防病于先极为关键。

   中医的治未病理论方面涵盖了三级预防的基本内容,同时还包括了孕期养胎、日常饮食起居、防病养病以及康复保健等诸多层面。比如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中医认为可以从孕期阶段进行密切监测,通过在孕期做好日常的饮食调整,从而尽早地预防骨质疏松症。在日常生活中还可规律地参与一些康复锻炼,比如慢跑、关节锻炼和缓慢拉伸等。这有利于提升身体的灵活性,更好地预防跌倒,对于降低骨折的患病风险有重要价值。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做到膳食营养均衡以及顺应四时,养成优良的日常生活习惯。要注重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日常确保充足的日照,还要特别注意日常情志的舒畅,积极做好定期的健康检查,做到合理补钙与维生素D。最后,对骨质疏松症还要做到早预防、定期检查以及早诊断和早治疗,实现对骨质疏松症的终身调护。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

   中医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手段较多,比如中医药治疗、针灸治疗、功能锻炼治疗等。其中最为常用的中医药治疗,又可进一步分为中药方剂治疗和中成药治疗。在很多药材当中含有一些有益成分,能够帮助调节骨骼通路,可促进骨细胞的增殖以及分化,对于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很有帮助。比如黄芪、续断、补骨脂等中药。

   对于骨质疏松症治疗比较常用的中药方剂,有二仙汤、益气温经汤、青娥丸、左归丸、金匮肾气丸等。中药方剂的应用有助于活血和调节机体血细胞,可促进血管因子分泌修复血管,对于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预防骨折发生有重要作用。

   针灸疗法也是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常用治疗手段。比如,可采取单纯的针刺治疗,通过对肾盂、大椎、脾俞、足三里等穴进行针刺,有助于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疼痛、乏力等临床症状。还可进行中医艾灸治疗,比如通过对三阴交穴、关元穴进行艾灸,有助于改善血清雌二醇水平,进一步调低碱性磷酸酶水平,这有利于骨小梁变得更为粗壮,进一步增强骨强度以及帮助优化骨形态,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病情改善很有帮助。

   还可采用穴位埋线治疗。例如选择血海、肾俞、足三里等穴实施穴位埋线,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在此治疗过程中能够降低骨转换的速度,促进骨损伤的修复。电针疗法也是对骨质疏松症的常用治疗手段,比如选择肾俞、足三里、脾俞以及三阴交等穴实施电针治疗,有助于抑制骨量减少,延缓患者的病情进展。

   除了以上常规手段外,通过进行功法锻炼也是中医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特色疗法。例如通过进行太极训练、五禽戏训练,有助于强健筋骨。

泸州市中医医院 古洪基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中医多种手段治疗骨质疏松症》,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3年12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