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重视血压波动,勿仅靠不适判断风险

发布时间:2025-05-15 阅读:32次 作者:周玲
单位及职务:内江市资中县重龙镇卫生院

   很多人以为高血压只有在头痛、头晕时才算“得病”,其实这种认识大错特错。高血压是一种“沉默的杀手”,往往在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悄然损害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当你感到头痛时,可能已经是高血压并发症的前奏!忽视日常的血压波动,只关注是否有不适,极易错失干预时机。科学认识高血压的隐匿性,掌握早期发现和干预的关键,才能真正远离它带来的健康危机。了解真相,从认识误区开始。

   一、高血压并非“痛”才算病:警惕无症状的沉默杀手

   很多人认为只有出现头痛、头晕、心悸等明显不适时才需要关注血压,实际上这种观念存在很大误区。高血压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就是因为它在早期和发展过程中,常常没有明显症状。许多患者在例行体检中才发现自己血压升高,有些人甚至直到发生脑出血、心梗、中风等严重并发症时,才意识到自己原来早已患有高血压。因此,单靠身体是否“有感觉”来判断血压是否正常,往往容易贻误时机,错过早期干预的黄金窗口。

   头痛确实可能与血压升高有关,但并非所有头痛都是高血压引起,也不是所有高血压患者都会头痛。研究表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在病程初期并没有特殊不适,他们的日常生活并不会受到明显影响。这种“感觉良好”的状态极具欺骗性,使许多人掉以轻心,长期忽视血压管理。尤其是中老年人群、肥胖者、工作压力大或长期缺乏运动者,更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患上高血压。如果没有定期测量血压,就很难发现异常,等到症状明显时,可能心脑血管系统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养成定期测量血压的习惯至关重要。无论是否有症状,只要年龄超过35岁,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群,都应定期自测或在医疗机构进行血压监测。一旦发现血压超过正常范围,即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就应引起足够重视,及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或寻求医生帮助。科学认识高血压的隐匿性,打破“头痛才是病”的误区,是每一个人守护心脑健康的关键第一步。

   二、你可能已经“中招”:如何早期识别并科学干预

   高血压的发生并非毫无征兆,许多危险因素早已悄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肥胖、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长期精神紧张,以及家族中有高血压病史,都是导致血压升高的重要因素。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外卖频繁、高油高盐饮食普遍,再加上长时间久坐和缺乏锻炼,使得越来越多年轻人也加入到高血压的高风险群体中。有些人虽然年纪轻轻,但体重超标、经常熬夜,身体早已处于亚健康状态,不知不觉间“中招”。

   早期高血压可能会有一些轻微却容易被忽视的信号,比如清晨头部沉重、注意力不集中、入睡困难、心跳偏快、耳鸣等,这些症状往往被误认为是疲劳、睡眠不足或情绪紧张所致。若能提高警惕,结合血压测量结果,就能更早识别潜在的高血压问题。定期测量血压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识别手段。家庭自备电子血压计,每周至少测量两到三次,并记录数值的变化,能够及时发现血压的异常波动,便于尽早进行干预。

   一旦发现血压偏高,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是控制血压的关键。首先,应减少盐的摄入量,每人每日食盐不超过5克;其次,合理饮食,增加蔬果和全谷物的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糖食品;坚持规律锻炼,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等;保持良好作息,减少精神压力;同时戒烟限酒。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生活干预后血压仍无法控制,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压药物,并定期复查。高血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掉以轻心。只有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守护自己的长期健康。

   结语  高血压并非只有头痛才是“病”,它常常在无声中侵蚀健康,令人措手不及。忽视日常监测,盲目相信“没症状就没事”,极易陷入误区。了解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关注早期信号,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是预防和控制的关键。健康从自我管理开始,每一次主动测量、每一个饮食选择、每一次规律运动,都是对自身健康的投资。守住血压,才能守护生命的安全线。

内江市资中县重龙镇卫生院 周玲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重视血压波动,勿仅靠不适判断风险》,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5年05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