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消毒是门严谨的技术活,需贯穿分类管理、科学操作与长效维护全流程。从高危物品灭菌到低危物品清洁,从物理消毒到化学消杀,每个环节均需精准把控浓度、时间与防护细节。
一、消毒前:精准分类,明确目标
医院消毒需根据物品的危险性、污染程度及使用场景进行分类管理,这是科学消毒的基础。
1.高度危险性物品:必须灭菌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黏膜的物品,如手术器械、穿刺针、心脏导管等,一旦被微生物污染,感染风险极高。这类物品必须采用灭菌方法处理,如高压蒸汽灭菌(121℃持续30分钟)、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等,确保彻底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
2.中度危险性物品:中水平消毒以上
仅与完整黏膜接触的物品,如呼吸机管道、胃镜、喉镜等,需采用中水平消毒方法,如含氯消毒剂擦拭、碘伏浸泡等,杀灭除细菌芽孢外的病原微生物。
3.低度危险性物品:低水平消毒或清洁
接触完整皮肤的物品,如床单、血压计袖带、听诊器等,可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如季铵盐类消毒剂擦拭,或直接做清洁处理。但若被病原微生物污染,需根据污染类型选择针对性消毒方法。
二、消毒中:方法得当,细节制胜
消毒方法的选择需结合物品材质、污染程度及消毒效果要求,同时严格遵循操作规范。
1.物理消毒:高效可靠
高压蒸汽灭菌:医院最常用的灭菌方法,适用于耐高温、耐湿的器械,如金属手术器械、敷料等。需注意器械包装需留有空隙,确保蒸汽穿透。
紫外线消毒:用于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如病房、手术室空气消毒。使用时需确保无人在场,照射时间30—60分钟,并定期清洁灯管以维持效果。
煮沸消毒:适用于金属餐具、玻璃器皿等,煮沸15—30分钟可杀灭多数细菌繁殖体,但无法杀灭细菌芽孢。
2.化学消毒:灵活适用
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广泛用于地面、墙面、卫生间等环境表面消毒。浓度需根据污染程度调整,一般使用500mg/L有效氯溶液擦拭,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去除残留。
醇类消毒剂:75%乙醇(酒精)适用于皮肤和小件物品消毒,但需注意易燃性,避免大面积喷洒。
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如过氧化氢,可用于不耐热器械的低温灭菌,或空气消毒机的核心成分。
3.操作细节:关乎成败
浓度与时间:消毒剂浓度过低或作用时间不足会导致消毒失败。例如,含氯消毒剂擦拭地面需保持湿润30分钟。
清洁先行:污染表面需先清除污物再消毒,否则有机物会降低消毒效果。
个人防护:操作人员需佩戴口罩、手套、防护服,避免消毒剂直接接触皮肤或吸入呼吸道。
三、消毒后:持续维护,长效保障
消毒并非“一劳永逸”,需通过定期监测、环境维护和应急处理确保长效安全。
1.环境维护:通风与清洁
自然通风:病房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降低空气中病菌浓度。
湿式清扫:地面、物体表面采用湿式擦拭,避免扬尘造成二次污染。
分区管理:手术室、ICU等高危区域需严格分区,清洁工具专用并定期消毒。
2.监测与记录:追踪效果
空气采样:定期检测手术室、病房空气中的菌落数,确保符合卫生标准。
物体表面采样:对高频接触区域(如门把手、呼叫按钮)进行涂抹采样,评估消毒效果。
消毒记录:详细记录消毒时间、方法、浓度及操作人员,便于追溯与管理。
3.应急处理:快速响应
终末消毒:患者出院、转科或死亡后,需对病房进行全面终末消毒,包括拆除污染织物、擦拭所有表面、紫外线或空气消毒机处理。
污染处置:若发生血液、体液泄漏,需立即用吸附材料覆盖,再实施清洁消毒,防止病菌扩散。
四、常见误区:科学避坑
误区1:消毒剂浓度越高越好
过高浓度可能腐蚀物品、刺激人体,甚至产生有害残留。例如,84消毒液浓度过高会损伤织物颜色,酒精浓度超过75%反而降低杀菌效果。
误区2:消毒后无需清洁
消毒剂残留可能对患者造成刺激,尤其是皮肤敏感人群。消毒后需用清水擦拭去除残留。
误区3:忽视低度危险性物品消毒
听诊器、血压计等低度危险性物品若被多重耐药菌污染,可能成为交叉感染的“隐形载体”,需定期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