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血糖检测避开5大误区

发布时间:2025-05-12 阅读:105次 作者:韩丽丽
单位及职务: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唐家庄医院

   血糖检测是糖尿病管理的“导航仪”,能够为糖尿病治疗提供依据。但临床数据显示,超过80%的患者在日常检测中存在认知偏差。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错误,可能导致治疗方案偏离正轨,甚至引发并发症。下面就来揭秘最容易踩中的5大误区,帮你避开控糖路上的“暗礁”。

   误区一:只测空腹血糖就够了

   “我每天早上都测血糖,数值挺正常的呀。”这是很多糖友的普遍想法。但事实上,空腹血糖正常≠血糖整体达标。餐后血糖的波动对血管损伤更隐蔽,研究发现,即使空腹血糖控制在5.6mmol/L以下,若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7.8mmol/L,心脑血管病变风险仍会增加3倍。

   人体血糖在一天中呈“波浪型”变化:空腹时处于基础水平,进餐后迅速上升,30—60分钟达到峰值,随后逐渐回落。单纯依赖空腹血糖,会漏掉餐后高血糖这个“隐形杀手”。正确的做法是:每周至少监测2—4次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还需增加检测频率。

   误区二:检测前刻意控制饮食

   有些患者为了“交出漂亮的检测结果”,会在抽血前一天刻意少吃主食,甚至空腹时间超过12小时。这种“表演式检测”毫无意义,因为血糖检测的核心是反映真实的代谢状态。

   空腹血糖的标准检测条件是“禁食8—12小时”,若空腹时间过长,身体会启动糖异生机制,分解脂肪和蛋白质转化为葡萄糖,导致血糖假性升高。正确的准备方式是:检测前一天正常饮食,晚餐避免过量饮酒和高糖食物,晚上10点后不再进食,次日早晨8点前完成检测,确保结果能真实反映基础血糖水平。

   误区三:采血时挤压手指取血

   家用血糖仪操作简单,但很多人采血时习惯用力挤压手指,这会导致组织液混入血液,稀释样本浓度,使检测结果偏低。正确的采血步骤是:先用温水洗净双手并擦干,将手臂自然下垂30秒,让血液充分流到指尖;用采血针在指腹两侧穿刺(此处神经末梢少,痛感较轻);待血液自然渗出后,用试纸吸取,避免挤压。

   另外,采血部位应轮换使用,长期在同一手指采血可能导致局部皮肤增厚、敏感度下降。建议每次选择不同手指的不同部位,保持采血区域的健康状态。

   误区四:忽视特殊时段的血糖监测

   感冒发烧、情绪激动、熬夜加班时,血糖往往会出现异常波动。这些特殊时段的血糖变化,恰恰是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却常被患者忽视。

   当身体处于应激状态时,肾上腺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会拮抗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血糖升高。此时若仍按常规剂量用药,可能引发危险。正确的做法是:在生病、剧烈运动、睡眠障碍或更换药物时,增加血糖监测次数,必要时每天检测4—7次(空腹+三餐前后+睡前),详细记录检测结果和身体状态,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完整依据。

   误区五:血糖正常就停用药物

   部分患者看到血糖连续几次正常后,就自行减少药量甚至停药,这种行为极具风险。糖尿病是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血糖正常往往是药物、饮食、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疾病痊愈。

   突然停药会导致血糖反弹,甚至比原来更高,反复波动会加速胰岛功能衰退。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即使血糖长期稳定,也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减药过程应循序渐进,同时加强血糖监测,确保在药物减量的同时,血糖仍能维持在目标范围内(一般空腹在4.4—7.0mmol/L,餐后2小时<10.0mmol/L)。

   结语  血糖检测的终极目标不是追求数字完美,而是通过精准监测,实现血糖的长期平稳控制。避开这些常见误区,让每一次检测都发挥实际价值,才能真正掌握糖尿病管理的主动权。记住,科学检测+规范治疗+健康生活,三者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预防并发症,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唐家庄医院 韩丽丽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血糖检测避开5大误区》,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5年05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