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超声介入如何精准“打怪”

发布时间:2025-05-12 阅读:99次 作者:钱俊丞
单位及职务:射洪市人民医院超声科

   在医疗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超声介入犹如一个精准“GPS导航”,帮助医生精准定位病灶,医生借助这一“透视眼”,可直观了解病灶的性质、位置、大小等情况,从而制订符合患者病情的治疗方案,大大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和精准度。那么超声介入到底是什么呢?有何妙用呢?

   一、什么是超声介入

   超声介入是一种基于超声影像实时引导或监视下,借助穿刺针完成诊断和治疗的技术,门诊、床旁、手术室等场合均可完成诊治。

   二、超声介入的优势

   1.操作简单。超声介入并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在超声设备的引导下便可操作。

   2.微创安全。超声介入大部分操作仅需要一根细针或很细的导管,皮肤伤口小,只有一个针眼,因此出血少、感染风险低。

   3.实时监测。超声介入基于超声波实时成像功能,让医生清晰观察针尖的位置及移动情况,“透视眼”看着操作,提高操作的精准度。

   4.痛苦小,恢复快。超声介入多选择局麻,患者处于清醒状态,痛苦少,结束后观察时间短,甚至门诊即可完成,术后恢复快。

   5.效果好。不管是诊断,还是治疗,都可取得显著效果。

   6.安全性高。超声介入可避开重要血管及器官,减少对周围组织造成的损伤,敏感人群也适合,如儿童、孕妇。

   三、超声介入如何精准“打怪”

   1.穿刺活检:准确寻找到“真凶”。超声检查时,若发现肝脏、甲状腺、肾脏、淋巴结、乳腺等部位存在不明肿块或者结节,医生需判断其“好”或“坏”,此时选择超声介入,将细针精准扎入肿块,取出少许组织并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是炎症、良性肿瘤或是恶性肿瘤。如果发现不明性质的肿块或结节,特别是有恶性可能时,需进行超声介入检查,若已经明确是肿瘤,可通过超声介入了解其类型或基因特征,指导后续治疗。

   2.穿刺引流:给“脓包”安一个“小排水管”。身体内部感染化脓形成脓包(脓肿),或术后、外伤后伴有积液难以排出(如血、脓、胆汁),此时选择超声介入用针扎进去,抽出脓液或积液,或将一根很细的软管(引流管)放在病灶内,持续往外排液,加速病灶好转,适用于肝脓肿、盆腔脓肿、腹腔脓肿、胸腔积液、胆囊积液等需引流的情况。

   3.囊肿硬化治疗:促进“水泡”消失。身体内出现“水泡”,临床上称“囊肿”,多位于卵巢、肝、肾等。若“水泡”>5cm,可能出现胀痛、压迫感,甚至影响脏器功能。此时行超声介入,将细针扎进去,将“水”(囊液)抽吸干净,再向囊壁内注射特殊药物,使囊壁粘连,不再分泌液体,囊肿自然瘪掉消失,适用于伴有腹胀、疼痛等症状的较大肝囊肿、肾囊肿、单纯性卵巢囊肿等。

   4.置管引流:建立“生命通道”。身体内自身管道发生堵塞。例如胆道堵塞,胆汁无法排出,则引起黄疸;输尿管堵塞,尿液排不出,导致肾积水。通过超声介入,在超声的引导下将引流管精准放入病灶处,临时引流尿液、胆汁等,解决堵塞问题,实现对器官功能的保护,为后续治疗创造良好条件,适合梗阻性黄疸、胆囊积液、肾积水或积脓等情况。

   5.消融治疗:利用“针尖”上的高温将肿瘤“烫死”。针对小肝癌、甲状腺微小癌等部分早期小肿瘤,或者无法手术的肿瘤,在超声引导下,将射频针、微波针等特殊的消融针精准扎进肿瘤的中心,利用针尖所产生的高温,即热消融,“烧死”肿瘤细胞。

   四、哪些人群不适合超声介入

   1.腹水患者。

   2.出血倾向患者。

   3.通过超声检查病灶难以清晰呈现,或者目标并不明确者。

   4.穿刺难以躲避重要器官或血管者。

   五、超声介入的注意事项

   1.超声介入前,由专科医生综合评估,判断是否可以行超声介入治疗。

   2.超声介入术前,需检查患者的凝血功能,若伴有凝血功能障碍,需要提前接受治疗。

   3.服用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提前停药至少3天。

   4.超声介入术后需要观察至少30分钟,无明显不适症状后方可离开。

   5.穿刺部位止血15分钟,避免出血。内脏穿刺者需要卧床休息2小时,以避免术后出血。

射洪市人民医院超声科 钱俊丞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超声介入如何精准“打怪”》,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5年05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