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对老年人而言,是可能引发肺炎、心肌炎等致命并发症的“隐形杀手”。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8.8万例流感相关超额死亡,其中80%发生在65岁以上人群。本文结合最新医学指南与实践经验,系统梳理五大防护核心动作,并融入生活场景化建议,帮助银发族构建科学防护网。
动作一:疫苗接种优先,筑牢免疫屏障
流感疫苗是预防重症的第一道防线。老年人免疫系统衰退,感染后重症风险是年轻人的数倍。浙江省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未接种疫苗的65岁以上人群流感罹患率达7.2%,而接种后确诊率可降低49%。建议每年9—11月接种四价流感疫苗,即使错过最佳时段,流感季期间补种仍有效。疫苗需与当前流行毒株匹配,接种后2-4周才能产生足够抗体,因此需提前规划。
核心措施:优先选择四价流感疫苗,覆盖更多病毒株。高龄或免疫缺陷者可咨询医生,选择重组蛋白疫苗或mRNA疫苗。接种后留观30分钟,出现轻微发热或乏力属正常反应,无需过度担忧。
动作二:手部卫生升级,阻断接触传播
流感病毒可通过手部接触传播,老年人需养成“外洗内消”习惯:
流动水洗手:外出回家后,用肥皂搓洗20秒,重点清洁指缝、指甲缝,遵循“七步洗手法”(内-外-夹-弓-大-立-腕)。
酒精二次消毒:用含75%酒精的免洗凝胶揉搓至干燥,尤其接触公共设施后。
高频物品消毒:手机、门把手每日擦拭,避免共用毛巾、餐具。
生活场景建议:冬季可随身携带小瓶装消毒液,超市购物、乘坐公交后及时使用。家庭中可设置“消毒角”,放置洗手液、纸巾等物品,方便随时取用。接触外卖、快递时,先用消毒湿巾擦拭包装表面。
动作三:环境通风定式,降低病毒浓度
密闭空间易形成气溶胶传播,建议每日执行“333通风法”:
频次:每日3次,选择上午10点至下午3点空气质量较好时段。
时长:每次30分钟,冬季可开窗10分钟、关窗20分钟交替进行,避免着凉。
辅助措施:使用空气净化器过滤0.3微米以上颗粒,空调定期清洗滤网。
气候适应策略:北方地区可搭配电暖器维持室温,南方则优先自然通风。医院、养老院等场所需加强机械通风,患者居住房间每日紫外线消毒1小时。厨房烹饪时开启抽油烟机,减少油烟对呼吸道的刺激。
动作四:社交距离管理,减少暴露风险
流感高发期需调整社交习惯:
公共场所防护:避免前往商场、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必须外出时可佩戴N95医用外科口罩,确保鼻夹贴合面部。
安全距离维护:与他人交谈保持1米以上,减少聚餐次数,避免握手、拥抱等接触。
家庭隔离措施:若家人出现发热、咳嗽,应主动分餐并使用独立卫浴,患者餐具用沸水煮洗15分钟。
科技辅助方案:使用视频通话替代面对面聚会,既保持联系又降低感染风险。线上采购生活物资,减少外出频次,优先选择无接触配送服务。社区活动中主动与咳嗽、打喷嚏者保持距离,避免近距离交谈。
动作五:健康状态监测,早识别早干预
老年人感染流感后症状易被基础病掩盖,需每日执行“三查两注意”:
查体温:持续3天以上高热(≥38.5℃)需警惕。
查呼吸:呼吸频率超过20次/分钟或出现胸痛、发绀。
查意识:嗜睡、言语不清等脑部缺氧表现。
注意基础病:高血压患者监测血压波动,糖尿病患者控制餐前血糖<7.0mmol/L。
注意营养:饮用生姜红枣茶温中散寒,适度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
紧急情况处理:
一旦出现重症信号,需立即就医。慢性病患者需严格控糖、稳压,避免流感诱发并发症。家庭中可准备“应急包”,包含体温计、退烧药、口罩等物品,方便随时取用。外出时随身携带急救卡,注明基础疾病、用药禁忌及紧急联系人信息。
结语 流感防护需融入日常生活细节,通过疫苗接种、手部卫生、环境管理、社交调整、健康监测五大动作,构建全方位防护体系。记住:预防胜于治疗,科学防护是对自己和家人最负责的守护。冬季已至,愿每位银发族都能平安度过流感季,享受健康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