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症监护室(ICU),护士不仅是医嘱的执行者,更是患者生命的守护者。ICU里的每一秒都可能与生死相关,护士们需要在仪器的嗡鸣中捕捉细微的生命信号,在复杂的治疗方案中精准操作,更要在冰冷的器械之外传递人性的温度。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重症护理的关键内容、技术挑战和人文关怀。
一、重症护理的核心任务
1.生命体征监测
重症患者常伴有呼吸、循环等多系统功能障碍。护士需实时监测以下指标。
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通过监护仪动态追踪,及时发现心律失常或休克。
呼吸参数:如气道压力、潮气量(尤其对机械通气患者)。
体温:感染或脓毒症患者可能出现高热或低温。
2.高级生命支持技术
机械通气护理:调整呼吸机参数、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如定期吸痰、抬高床头30°)。
血液净化技术:如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管路维护和抗凝管理。
血管活性药物管理:精确调控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的输注速度,确保血压稳定在目标范围。
3.感染防控
ICU患者免疫力低下,易发生院内感染。护理措施包括:
严格手卫生、无菌操作;
每日评估导管(如导尿管、中心静脉导管),避免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4.多学科协作的枢纽
重症护理绝非单打独斗。护士需成为多学科团队的“信息中枢”:每小时记录的尿量数据为医生调整液体方案提供依据;与药师共同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浓度,避免剂量误差;协助呼吸治疗师评估患者呼吸肌力,为脱机计划提供参考。这种高效协作让复杂治疗方案得以精准落地。
二、重症护理的特殊挑战
1.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应对
例如,一名脓毒症患者可能同时存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急性肾损伤,护士需协调呼吸支持、液体平衡和药物代谢的矛盾需求。
2.镇静与谵妄管理
使用镇静评分量表(如RASS)避免过度镇静。
通过“ABCDEF集束化策略”减少谵妄,包括早期活动、家属陪伴等。
3.营养支持
危重患者常无法经口进食,需通过鼻饲或肠外营养维持能量。护士需监测胃残余量,预防反流和误吸。
4.病情突变的应急战场
ICU患者的病情可能在几分钟内急转直下,比如:一名正在镇静的患者突然心率降至30次/分,护士需立即停用可能抑制心率的药物,同时呼叫医生、准备除颤仪;另一位接受CRRT治疗的患者出现管路凝血,需在3分钟内完成抗凝剂追加和管路冲洗,避免治疗中断。这些瞬间考验的不仅是护士的技术,更是“肌肉记忆”般的应急反应。
三、人文关怀:技术之外的温暖
1.减轻患者痛苦
为插管患者提供写字板沟通需求,对无法书写者则通过眼神、手势建立专属“密码”。
定期调整体位,使用防压疮气垫床,在骨骼突出处贴防护贴,既预防并发症又提升舒适度。
2.家属支持
清晰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用“今天患者尿量比昨天多了200mL,这是肾功能好转的信号”等具体数据替代抽象术语,缓解家属焦虑。
鼓励家属参与部分护理(如手部按摩),录制家属的声音在患者清醒时播放,增强心理支持。
3.心理创伤的提前干预
长期ICU治疗的患者中,约30%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护士会主动记录患者的情绪变化:对呼吸机产生恐惧的患者,会用动画演示“呼吸机是帮你省力的朋友”;对隔离感强烈的患者,会在床头贴家人照片,每天描述“窗外的花开了”等细节,帮他们保持与外界的连接。
四、公众需了解的重症护理知识
1.ICU并非“万能”
医疗技术有局限性,部分患者可能无法逆转病情,此时需考虑舒缓治疗——通过镇痛、镇静让患者在平静中度过最后时光,这也是医学人文的重要体现。
2.预防胜于治疗
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可降低重症风险。
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对老年人尤为重要。
3.探视制度的“严”与“暖”
ICU限制探视次数(通常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并非拒绝家属,而是因为患者免疫力极差,过多人员可能带入病菌;同时,仪器报警声、操作噪声已让患者处于应激状态,安静环境更利于恢复。部分医院已推行“清醒时探视”制度,在患者状态稳定时增加家属陪伴时间,兼顾安全与情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