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从炎症到萎缩:胃部健康的量变与质变危机

发布时间:2025-05-08 阅读:222次 作者:黄长玉
单位及职务: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

   刘大爷今年59岁,几年前因胃脘部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到医院检查,确诊慢性胃炎。由于刘大爷未引起重视,未能及时有效干预,炎症持续存在,时间长了,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给他带来更大的健康危机。那么,胃部从炎症到萎缩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呢?又该如何预防呢?

   一、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一种长期存在的胃部炎症,以胃黏膜反复发红、肿胀为主要表现。慢性胃炎犹如胃壁上的小火灾,虽不致命,却是一个警告,此时胃黏膜处于充血、水肿状态,而免疫细胞开始聚集,好比消防员将火灾及时扑灭。幽门螺杆菌是引起慢性胃炎的常见病因。据统计,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达40%—60%,严重危害胃部健康。很多人将这种病看成小毛病,忍一忍或者简单吃点药就了事,谁承想可能酿成大祸。

   二、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为显著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胃脘部胀满、疼痛、消化不良、烧心等,易并发胃出血、胃溃疡、贫血。研究发现,萎缩性胃炎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胃黏膜肠化、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胃癌风险显著升高。据统计,萎缩性胃炎演变为胃癌的风险约是正常人的4—6倍,特别是伴随有重度肠上皮生化者。

   三、慢性胃炎向萎缩性胃炎演变的机制

   胃黏膜是胃部的保护膜,能保护胃内部免受强酸及消化酶的伤害,其健康状态直接关系着消化系统的整体功能。如果胃黏膜遭受炎症因子的持续攻击,其自我修复能力开始下降。慢性胃炎通常由不当饮食、感染或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原因所致,早期为轻微的炎症反应,当这种状态不断重复,未得到有效控制时,逐渐损伤胃黏膜细胞,损伤功能性细胞,取而代之的是非功能性细胞或瘢痕组织,这便是萎缩性胃炎的起始阶段。不过,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细胞损伤与替换,其涉及胃黏膜层内炎症细胞的慢性聚集,这些细胞会释放出大量的炎症介质与自由基,导致局部损伤加剧,正常的细胞修复过程遭到干扰。时间长了,持续存在的炎症状态使得胃黏膜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胃酸、消化酶分泌减少,影响胃部的正常功能。

   健康的胃黏膜呈红润光滑状态,分泌胃液,以促进食物消化。胃黏膜遭受辛辣、生冷、油腻等食物或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长期刺激后,会引起慢性胃炎,此时胃黏膜表现出充血、红肿等炎症反应,但未引起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若慢性胃炎未能及时、规范治疗,胃黏膜炎症持续加重,导致胃黏膜萎缩、变薄。此时,胃黏膜的腺体数量明显减少,分泌功能也逐渐下降。

   四、慢性胃炎向萎缩性胃炎发展的关键因素

   1.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直接损害胃黏膜,激发强烈的免疫反应,加剧炎症反应。

   2.不良饮食习惯。例如,过量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酸性食物或高盐食物,刺激胃黏膜,对胃黏膜造成持续损伤。

   3.情绪状态差。长期处于心理压力大、情绪紧张状态下,对胃酸分泌、胃动力造成影响,间接加剧胃黏膜损伤。

   4.遗传因素。部分人可能存在遗传背景因素,易演变为萎缩性胃炎,这类人的胃黏膜对炎症反应表现出更强烈的敏感性,且修复能力较弱。

   五、如何阻止慢性胃炎向萎缩性胃炎发展?

   1.根除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呈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需及时根除性治疗,可选择“铋剂四联疗法”,持续用药两周,根除率可超过90%。需要注意,若首次根除失败,建议行药敏试验,调整抗生素,勿盲目重复用药。

   2.饮食调节。日常饮食宜清淡,杜绝高盐、腌制、烟熏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特别是富含维生素C、E及胡萝卜素的食物。忌暴饮暴食、进食过烫的食物,容易损伤胃黏膜。吸烟酗酒者需戒烟戒酒。

   3.情绪减压管理。长期焦虑状态下导致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约30%。注重日常减压管理,可通过倾诉、冥想、运动、看书读报、旅游等方式舒缓情绪,做好心理调节,减轻身心压力。

   4.定期检查。对于高危风险个体,建议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及早发现萎缩性胃炎并积极治疗。

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 黄长玉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从炎症到萎缩:胃部健康的量变与质变危机》,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5年05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