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护士在静脉输液药物管理中的操作要点

发布时间:2025-05-05 阅读:320次 作者:阿杜金里
单位及职务:四川省美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静脉输液作为临床护理中最常见的治疗手段,其操作规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用药安全与治疗效果。尤其在药物配置、输注过程以及不良反应观察等环节,护士的专业判断和严谨操作至关重要。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输液药物种类日益复杂,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更高要求。本文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梳理护士在静脉输液药物管理中的关键操作要点,帮助读者了解科学、规范、安全的护理流程,提升大众对静脉用药安全的认识。

   1.静脉输液药物的规范管理流程

   静脉输液药物管理的第一步是药物配置的规范操作。护士在调配输液药物前,必须仔细阅读医生医嘱,明确药物名称、剂量、浓度及溶媒类型,避免因理解偏差造成用药错误。配药时应在无菌环境中操作,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及输液器材,防止污染。对于需要避光、先稀释或摇匀的特殊药物,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要求进行处理,不得随意简化流程。

   执行严格的核对制度是保证静脉用药安全的关键环节。根据护理规范,护士在配药、摆药、输液三个环节中均需执行“三查七对”:查对药品、病人、医嘱,确认姓名、床号、药名、剂量、用法、时间及有效期等信息。特别是在交接班时,应进行交接核查,确保药物名称和用量准确无误。同时,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人及对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做额外风险提示,防止发生误用或过敏反应。落实“静脉治疗分级管理”制度,将不同难度的输液任务分配给具备相应资质的护理人员,也是目前多数医院采用的安全做法。

   合理的药物储存与使用时间控制也是静脉输液管理中不可忽视的内容。部分抗生素、生物制剂及含有活性成分的药物需冷藏保存,一旦暴露在常温或高温环境下易分解失效,影响治疗效果。护士在配药后,应标明药液有效使用时间,并尽快送达病区使用,防止超过药效时限。

   2.护士在输液过程中的关键操作细节

   在静脉输液过程中,静脉通道的持续观察是护士必须时刻关注的重要环节。建立静脉通路后,护士应随时检查穿刺部位是否存在红肿、渗液、硬结等异常现象,及时发现外渗或静脉炎等并发症。尤其对于静脉通路较细、皮肤较薄的老年患者或新生儿,更应每隔一定时间检查一次穿刺点是否通畅、固定是否牢固。如发现输液速度突然变慢、回血现象明显减少,需警惕是否发生堵管或脱针,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调整。

   控制合适的输液速度是护士专业技能的重要体现。不同药物对输注速度有不同要求,如某些高渗液体、强刺激性药物需缓慢滴注,以免引发血管刺激或全身反应;而对于补液量较大的患者,则需根据心肺功能、年龄等综合情况决定输注速度,避免短时间大量输入引起心力衰竭或肺水肿。护士应使用输液调节器或输液泵精确控制速度,并定时检查液面高度和滴速是否一致。

   不良反应的识别与快速应对是确保输液安全不可忽视的关键。护士在输液期间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神情变化、生命体征及主诉。如患者出现头晕、胸闷、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立即停止输液,保留输液通道,并迅速通知医生处理。对于已知过敏体质的患者,应提前准备急救药品并设置显著标识。输液反应不一定在输液初期才发生,护士在输液结束后也应观察患者片刻,确认无异常后方可离开。在整个输液过程中,护士既是执行者,更是监护者,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危及生命。

   结语  静脉输液作为临床护理中常见且关键的治疗手段,护士在整个用药管理和操作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从药物的规范配置到严谨的核对流程,再到输液过程中的动态观察与应急处理,每一步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用药安全与治疗效果。通过科学的流程管理与专业的操作细节控制,不仅能够有效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也能提升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强化护士在静脉输液中的专业技能,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基础。

四川省美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阿杜金里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护士在静脉输液药物管理中的操作要点》,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5年05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