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科门诊中,小儿便秘是较为常见的问题,看着孩子排便时痛苦的模样,家长们往往心急如焚。中医在治疗小儿便秘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能从整体上调节孩子的身体机能,帮助孩子轻松解决便秘困扰。
1.小儿便秘的中医病因认知
中医认为,小儿便秘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功能尚未完善,容易受到饮食、情志等因素的影响。
(1)饮食不节是导致小儿便秘的常见原因之一。孩子如果过食辛辣、油腻、煎炸等食物,或者饮食过于精细,缺乏膳食纤维,就会使胃肠积热,肠道津液亏耗,大便干结难下。比如,有些孩子特别喜欢吃薯片、巧克力等零食,这些食物热量高、水分少,容易在肠道内积聚,形成燥热,进而引发便秘。
(2)情志失调也会影响孩子的排便。小儿神气怯弱,如果受到惊吓、打骂等不良刺激,会导致气机郁滞,大肠传导失司,从而出现便秘。例如,孩子在幼儿园被老师批评后,可能会心情低落,导致脾胃气机不畅,影响排便。
此外,先天禀赋不足、久病体虚等也会引起小儿便秘。这类孩子往往脾胃虚弱,运化无力,肠道推动无力,导致大便排出困难。
2.中医辨证论治小儿便秘
(1)实热便秘:实热便秘的孩子通常表现为大便干结,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小便短黄,舌红苔黄燥。这是胃肠积热,耗伤津液所致。中医治疗以清热润肠通便为主,常用方剂如麻子仁丸。麻子仁丸中的麻子仁、杏仁富含油脂,能润肠通便;大黄、枳实、厚朴可清热泻下,行气消积。同时,家长可以给孩子煮一些清热润肠的食疗方,如菠菜粥。菠菜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能促进肠道蠕动。
(2)食积便秘:食积便秘的孩子多有饮食不节史,表现为大便秘结,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腐酸臭,或呕吐酸馊食物,舌苔厚腻。这是饮食停滞,胃肠积滞,气机不畅所致。治疗以消食导滞,和胃通便为主,常用保和丸。保和丸中的山楂、神曲、莱菔子能消食化积,半夏、陈皮、茯苓可和胃理气。家长还可以给孩子做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腹部,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2—3次,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缓解便秘。
(3)气虚便秘:气虚便秘的孩子大便不一定干结,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这脾胃虚弱,气虚推动无力所致。治疗以益气润肠为主,常用黄芪汤。黄芪汤中的黄芪能补中益气,火麻仁、陈皮、白蜜可润肠通便。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让孩子适当进行一些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增强体质,促进脾胃运化,改善气虚症状,从而缓解便秘。
(4)阴虚便秘:阴虚便秘的孩子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这是阴液不足,肠道失润所致。治疗以滋阴通便为主,常用增液汤。家长还可以给孩子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梨等。将银耳、百合泡发后,与梨一起煮成汤,让孩子饮用,能起到滋阴润肠的作用。
3.中医外治法助力小儿便秘
除了内服中药和食疗,中医还有一些外治法也能有效缓解小儿便秘。
(1)推拿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外治法。家长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推拿手法,如清大肠经、退六腑、摩腹、推下七节骨等。清大肠经能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退六腑可清热、凉血、解毒;摩腹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脾胃功能;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每天坚持给孩子推拿1—2次,每次15—20分钟,能起到很好的通便效果。
(2)穴位贴敷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将具有润肠通便作用的中药,如大黄、芒硝、枳实等,研成细末,用蜂蜜或醋调成糊状,贴敷于神阙穴(肚脐)、天枢穴等穴位。神阙穴是人体的重要穴位,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贴敷药物能通过穴位渗透,调节肠道功能;天枢穴是大肠的募穴,贴敷药物可直接作用于大肠,促进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