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多种传染性疾病。然而,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了解这些反应及其护理措施,对于保障接种安全和提高疫苗接种率至关重要。
1.预防接种的反应
预防接种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可以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局部反应包括接种部位可能出现的疼痛、红肿和硬结,这是由于疫苗刺激了局部组织,引起炎症反应,一般在24—48小时内会自行消退。有时接种部位会形成一个小硬结,这是由于局部炎症导致的组织纤维化,通常在数周内会逐渐消失。全身反应包括轻度至中度发热,这是身体对疫苗的正常反应,表明免疫系统正在发挥作用。有些人可能会感到全身乏力、疲倦或不适,这些症状通常在一两天内消失。儿童在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的情况,一般不会持续很久。
2.预防接种的护理措施
(1)了解接种者的免疫情况
评估接种者的免疫状态对于确定其是否需要接受特定疫苗或确认已有的免疫力至关重要。这个过程包括全面审查接种者的就诊史和以前的疫苗接种情况,涵盖过去感染的传染性疾病和潜在的过敏反应。通过整理和分析这些关键数据,可以对接种者的现有免疫水平做出准确判断,并决策是否需要进行疫苗接种。实验室检验是核实接种者免疫状况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对血液中特定抗体含量的检测,能够评价个体对特定疫苗的抵抗力。抗体含量若低于有效保护水平,表明有必要进行再接种以提升免疫力。同时,对接种者进行病毒或细菌的感染检测,同样重点是了解其整体的免疫健康状况。对于某些特殊的人群如婴儿、儿童、老年人、免疫系统弱的人群以及经常旅行的人员,需进行更细致的免疫评价,并制定特定的疫苗接种方案。在执行预防接种服务时医护人员必须对每位接种者的免疫状态进行个性化评估,以确保为其提供恰当及时的疫苗接种保护。
(2)询问接种者的健康状况
在实施疫苗接种前,评估接种者的健康状态对接种决策至关重要。医护人员需详细了解接种者的既往过敏史、重大疾病史及当前健康状况,特别是对鸡蛋、酵母或抗生素等成分的敏感性,因为部分疫苗可能含有这些成分。掌握过敏史有助于预防不良反应,确保接种安全。此外,某些健康状况可能影响疫苗保护效果或增加接种风险。免疫系统缺陷者可能无法有效产生抗体反应,需要特别调整接种方案。患有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或肝功能障碍等慢性疾病者,接种后并发症风险较高。医护人员应询问接种者是否存在免疫功能障碍或其他慢性健康问题,并向医师求证相关接种建议。
(3)观察接种者的反应
疫苗接种的主要目的是激活免疫系统,促使其产生特定抗体,以保护接种者免受疾病侵害。评估接种者的免疫反应是判断疫苗保护效果的关键。医护人员通过对疫苗类型和免疫学的了解,预测可能的免疫反应。如百白破或麻疹疫苗可能导致注射部位红肿或发热,而流感或乙肝疫苗则可能无明显症状。医护人员需观察这些反应以评估接种成效,并采取相应措施。尽管疫苗安全,但仍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包括轻微的局部疼痛或发热,严重者可能有过敏反应或神经系统问题。医护人员在接种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这些反应,及时记录和报告,确保接种者安全。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依据护理标准和医疗指南进行处理,保障接种者的健康。
(4)不良反应的处理
对于局部反应,如疼痛和红肿,可用冷敷的方法,每次10—15分钟,每小时1—2次,保持接种部位干燥和清洁,避免抓挠或摩擦,以防感染。对于全身反应,如轻度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来缓解症状,保持室内通风和适宜的温度,补充水分,饮用温水、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饮料,并确保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繁重体力劳动。如不良反应持续较长或接种者反应剧烈,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