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控制不佳可引起眼、肾、神经、心脑血管等多系统并发症。现代医学发展至今,虽然尚无法根治糖尿病,但通过合理用药结合健康生活方式,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实现血糖达标、延缓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然而,许多患者在实际生活中对“怎么吃药、什么时候吃药、怎么搭配饮食”等问题,依然存在误区,甚至因用药不当而影响治疗效果。
一、认识糖尿病用药的种类与机制:基础要懂,用药不盲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并非“千人一方”,而是根据个体病情差异化治疗。不同药物作用机制不同,了解基本分类,有助于患者配合治疗、避免误解。
1.口服降糖药主要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有:
双胍类(如二甲双胍):减少肝糖输出,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常为首选药物。
磺脲类(如格列美脲、格列本脲、格列齐特):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但有低血糖风险。
DPP-4抑制剂(如西格列汀、利格列汀等):延长肠促胰素作用,提高餐后胰岛素分泌,副作用少。
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通过尿中排糖降血糖,同时有减重、降压作用。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等):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和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2.注射类药物包括:
胰岛素:适用于1型糖尿病或2型病情较重、口服药控制不佳者,根据血糖水平和生活方式选择短效(门冬胰岛素)、中效(精蛋白胰岛素或预混)、长效(甘精胰岛素)胰岛素。
GLP-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模拟肠促胰素作用,控糖、控体重双效,但价格较高。
理解这些药物作用机制后,患者应当配合医生制定个体化方案,不自行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很多人误以为“血糖降下来就可以停药”,这是一大误区。糖尿病是慢性病,药物的合理规范使用是维持血糖稳定的关键。
二、掌握用药时间与方法:按时吃药,避免“白吃”
用药不是简单地“记得吃”就够了,而是要知道怎么吃、什么时候吃,才能让药效充分发挥。很多患者因为忽视这些细节,导致控糖效果不理想甚至出现低血糖等危险情况。
1.明确药物服用时间
双胍类药物:通常建议餐中或餐后服用,可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
磺脲类药物:需在餐前半小时服用,以配合进食后的血糖上升;
SGLT-2抑制剂:多数不受进食影响,但建议每天固定时间服用;
胰岛素:快速短效类如餐前注射,长效胰岛素多在每天固定时间注射,早晚皆可,具体由医生安排;
GLP-1受体激动剂:注射频率根据药物不同有每日一次或每周一次之分。
2.避免漏药或多服
漏服药物是控糖失败的常见原因之一。一旦发现漏服,不要“加倍补吃”,应立即咨询医生或按照说明调整。长期服药的患者可以使用药盒、闹钟提醒、家人协助等方式帮助规律用药。
3.特殊情况下的处理
感冒、发烧、腹泻等急性疾病期间,即使饮食减少,也不能随意停药,此时需监测血糖并根据医嘱调整剂量。若准备手术、住院等特殊场合,也需提前与医生沟通。
三、配合饮食与生活方式,建立良好习惯
饮食方面,糖尿病患者应做到:控制总热量,避免暴饮暴食;合理搭配三大营养素:主食选择全谷类、杂粮类食物,避免精制糖分;蛋白质适量;脂肪摄入要优质(如橄榄油、深海鱼);按餐定量分配,每天3餐+1—2个加餐,避免空腹过久或一次吃太多;关注低血糖时的应急饮食(如糖水、葡萄糖片)随身携带。
运动方面,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建议:每周不少于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餐后1小时进行较为适宜,避免空腹剧烈运动;注意血糖监测,防止运动诱发低血糖。
良好生活习惯同样重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管理压力,情绪波动大也会影响血糖;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必要时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长期来看,“药物+生活方式干预”是控制糖尿病最有效、最持久的模式。药只是工具,生活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