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副作用与用药安全:如何正确使用西药

发布时间:2025-05-05 阅读:88次 作者:杨扬
单位及职务:建昌营镇中心卫生院

在现代医疗中,西药是对抗疾病的重要武器。但是,“是药三分毒”这一俗语也提醒着我们: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能伴随副作用。了解副作用的本质、掌握科学用药方法,是保障用药安全的核心。

一、认识药物副作用:并非洪水猛兽

药物副作用是指在正常使用剂量下,药物在发挥其预期治疗作用的同时,可能会伴随出现的一些非预期的反应。例如,在使用感冒药物时,其中的成分伪麻黄碱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口干的症状;而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肠道内的菌群平衡被打破,从而引发一些肠道问题。这些副作用并不是由于药物本身的质量问题所导致的,而是药物在与人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一些客观现象。

药物副作用的发生通常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药物本身的特性是导致副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化疗药物为例,这类药物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那些分裂速度较快的正常细胞造成损伤。这种损伤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如脱发、恶心、呕吐等。

其次,个体差异也是影响药物副作用发生的重要因素。不同的人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例如,过敏体质的人在使用青霉素时,更容易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而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药物代谢速度减慢,可能会增加出现副作用的风险。

最后,用药方式也会对药物副作用的发生产生影响。以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为例,如果长期服用,可能会增加引发胃溃疡的风险;然而,如果在短期内合理使用,其引发胃溃疡的风险则相对较低。因此,合理掌握用药方式和剂量,对于减少药物副作用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二、用药安全的核心原则:从处方到服用的全流程把控

1.遵医嘱:避免“想当然”用药

医生开具处方时,会综合考虑患者年龄、体重、基础疾病等因素。例如,喹诺酮类抗生素可能影响软骨发育,未成年人需避免使用;降压药的剂量调整需根据血压监测结果逐步进行,擅自增减剂量可能导致低血压或疗效不足。

2.读懂说明书:抓住关键信息

药品说明书是用药的安全指南,需重点关注:

适应症:确认药物与自身病情匹配,避免“对症不对病”。

用法用量:如“空腹服用”指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每日3次”需均匀分配时间(如早8点、下午4点、晚12点)。

禁忌与慎用:哮喘患者慎用β受体阻滞剂,以免诱发支气管痉挛。

不良反应:了解常见反应(如头晕、恶心)及应对方式,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3.避免药物相互作用:警惕叠加风险

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产生相互作用。例如,他汀类降脂药与红霉素同服,可能增加肝损伤风险;感冒药中的伪麻黄碱与降压药同服,可能抵消降压效果。就医时需主动告知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包括保健品),服药期间新增药物前咨询药师。

三、减少风险的实用技巧:细节决定安全

记录用药反应:使用笔记本或手机App记录服药后的身体变化,如出现皮疹、心慌等症状,及时反馈医生调整方案。

特殊人群加强监护:儿童用药需按体重计算剂量,使用专用量杯;老年人记忆力下降,可借助分药盒、手机闹钟提醒服药。

规范储存药物:胰岛素需冷藏保存,硝酸甘油应避光防潮,过期药物需及时丢弃(不可随意扔进垃圾桶,可交至药店回收点)。

四、理性看待副作用:不恐慌也不忽视

面对副作用,常见的误区有两种:一是因担心副作用而拒绝用药,如高血压患者停服降压药导致脑卒中;二是无视副作用信号,如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黑便仍继续用药,可能延误消化道出血的诊治。

正确的做法是:轻微且可耐受的副作用(如服药初期的头晕)可继续观察;若出现严重反应(如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需立即停药并就医。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平衡疗效与安全性。

   结语  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合理使用能治病救人,滥用则可能暗藏风险。从遵医嘱、读说明到关注身体反应,每一个细节都是用药安全的防线。记住:用药无小事,科学对待才能让药物真正成为健康的守护者。

建昌营镇中心卫生院 杨扬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副作用与用药安全:如何正确使用西药》,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5年05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