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恶性肿瘤中,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前列,但许多人对肺癌筛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肺癌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一旦出现咳嗽、胸痛等表现,多数已进展到中晚期,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通过科学筛查实现早期发现,是提高肺癌治愈率和生存率的关键。
为何要重视早期筛查
肺癌的 “沉默性” 是其致命的重要原因。肺部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即使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也可能不引起明显不适。临床数据显示,约70%的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此时肿瘤可能已发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器官转移,5年生存率仅为15%左右。而早期肺癌(Ⅰ期)患者经过规范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两者差距悬殊。
肺癌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正常细胞到癌前病变,再到浸润性癌,通常需要 5—10 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筛查发现癌前病变或早期肿瘤,及时干预就能阻断疾病进展。例如,肺磨玻璃结节中有一部分是原位癌或微浸润癌,手术切除后几乎可以完全治愈,且对肺功能影响很小。
哪些人需要做肺癌筛查
肺癌筛查并非适用于所有人,而是针对肺癌高危人群。根据国内外指南推荐,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应纳入筛查范围。
年龄因素:50—75 岁的人群,无论是否吸烟,都是肺癌的高发年龄段。随着年龄增长,细胞修复能力下降,基因突变积累增加,肺癌风险显著上升。
吸烟史:吸烟是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包年数(每天吸烟包数×吸烟年数)≥30 的人群,即使已戒烟不满15年,仍属于高危人群。例如,每天吸2包烟、烟龄20年,包年数就是40,属于高风险。
职业暴露:长期从事石棉、氡、铀、镍、铬、砷、铍、煤焦油、芥子气等职业暴露的人群,肺癌风险比普通人高3—10倍,需定期筛查。
肺部疾病史: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弥漫性肺纤维化或既往有肺结核病史者,肺部组织反复损伤修复过程中,容易出现细胞异常增生。
家族史: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中有肺癌患者的人,遗传因素可能使肺癌风险增加2—3倍。
肺癌筛查的常用方法
目前,肺癌筛查的主要方法包括胸部低剂量CT(LDCT)、胸部X线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但不同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场景有所不同。
胸部低剂量 CT(LDCT):这是目前最推荐的肺癌筛查方法,辐射剂量仅为普通 CT 的 1/5-1/10,对人体危害较小,却能发现直径≤5 毫米的微小病灶,尤其是对早期肺癌的检出率比胸部X线高 2—3 倍。研究表明,LDCT 筛查可使高危人群肺癌死亡率降低 20%。
胸部X线检查:价格低廉、辐射量小,但分辨率较低,容易遗漏小病灶,对早期肺癌的检出率不足,因此不推荐作为肺癌筛查的首选方法,仅适用于初步筛查或低风险人群。
肿瘤标志物检测:常用的肺癌相关标志物包括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但这些标志物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有限,单独检测容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一般作为辅助手段,不能替代影像学检查。
筛查结果的解读与处理
肺结节分类:分为实性结节、磨玻璃结节和混杂密度结节,磨玻璃结节和混杂密度结节恶性概率相对较高。
随访策略:直径<5 毫米的实性结节每年复查;5—10 毫米的3—6个月复查;>10 毫米或高度怀疑恶性的需进一步做 PET-CT 或穿刺活检。
良性结节:如炎性结节等,定期随访即可,部分可自行消退。
恶性结节:确诊早期肺癌应尽快手术切除,术后根据病理决定是否辅助治疗,早期手术效果好,很多患者可完全康复。
肺癌筛查的意义与误区
筛查不仅能早期发现肿瘤,还能提高防癌意识。但需避免以下误区。健康人也可能患早期肺癌,高危人群必须定期筛查。胸部低剂量CT辐射量小,危害远小于早期发现肺癌。筛查发现结节多数为良性,即使恶性,早期治疗效果也很好,不必过度恐慌。
总之,肺癌筛查是早期发现肺癌的重要手段,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胸部低剂量CT检查。早期发现、治疗能显著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为肺部健康上一份 “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