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糖尿病各种并发症里,糖尿病足就像个躲在阴影里的“小捣蛋鬼”,偷偷摸摸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少麻烦。有数据显示,糖友们这辈子得糖尿病足的概率高达25%,不过只要科学预防,完全可以躲过这一劫。
预防糖尿病足的五大措施
1.血糖管理:把好健康第一关
测血糖要勤快。定时测空腹和饭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最好控制在7.0%以下。
吃药要听医生的。按时按量用降糖药或胰岛素,别自己随便加量减量。
吃饭要讲究。多吃燕麦杂粮这些低升糖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油炸甜食要少碰。
2.足部护理:每天必做的功课
给脚丫做体检。拿个小镜子照脚底板和脚趾缝,看看有没有伤口、起泡、发红;发现破皮流脓赶紧找医生,千万别自己瞎处理。
洗脚养脚有门道。用温水(37℃左右,别超过39℃)泡脚别超10分钟,擦脚时用浅色毛巾,轻手轻脚把趾缝抹干;抹点尿素霜或凡士林防脚后跟开裂,就像给脚涂润肤露,别涂抹在脚趾缝间。
剪趾甲有讲究。趾甲剪平不剪秃,边角要用指甲锉磨圆乎;要是趾甲往肉里长或者太厚,找专业修脚师傅帮忙,避免损伤甲沟。
3.穿鞋穿袜别将就
买鞋要挑下午脚发胀时试穿,选圆头、透气、宽松的,鞋里要光滑没线头,避免穿新鞋长时间行走。袜子要选浅色宽松的无缝棉袜、羊毛袜,每天换洗,破洞袜子赶紧扔。别光脚走路,人字拖、高跟鞋、硬皮鞋这些伤脚的鞋都别穿,要穿防滑鞋。
4.让腿脚活起来
每天快走半小时,打打太极练八段锦,别老坐着站着不动弹,别跷二郎腿。坐着没事勾勾脚尖再绷绷脚背,每天做几组,每组十分钟。 千万别用电热毯、热水袋焐脚,低温烫伤最容易找上门。
5.定期体检别偷懒
每3—6个月去糖尿病足专科检查脚神经。1.10克尼龙丝检查:用特制尼龙丝(压弯45度能产生10克压力)在脚上点点戳戳;2.震动觉检查:用音叉测深部神经感觉;敲脚踝看反射、测痛觉、试冷热感觉,这四个检查能帮医生判断病情;
每半年至一年行肌电图检查,如果检测到至少两个地方的神经信号传导速度明显变慢,再结合其他检查结果一起看,基本上就可以确诊糖尿病引发的周围神经病变了。每年做一次下肢血管超声或踝肱指数(ABI)检查,血管通不通一看便知。
危险信号早知道
要是发现腿上皮肤颜色突然变深,那可得多留个心眼。因为下肢供血不畅,皮肤就容易出现色素沉积,时间一长就会明显发黑。
要是觉得腿脚发麻发木,像穿了双厚袜子似的,或者莫名其妙觉得腿疼、发凉,晚上睡觉时还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这些都可能是神经出问题的信号。
要是感觉腿脚总是冰凉或发热,还伴随红肿、长黑斑甚至溃烂,这时候可千万不能拖,很可能是感染了,特别危险,必须赶紧上医院处理。
这些坑千万别踩
1.小伤口拖成大麻烦
很多糖友总觉得脚上起个小水泡、有点小擦伤没啥大不了。有位老先生脚上长冻疮,本来该去医院,结果他偏信了不靠谱的土方子,用温热的白萝卜搓脚。哪知道温度没控制好,直接把脚烫出大水泡,这让原本就难愈合的伤口雪上加霜,最后,他因感染差点要截肢。
2.乱用偏方或操作不规范
有人轻信广告买鸡眼膏,有人过度修剪角质致溃疡感染,有人剪趾甲剪太短得甲沟炎,有人穿紧鞋或袜子把脚磨破皮,这些教训太多了。
3.热水泡脚是温柔陷阱
糖友脚凉千万别拿热水硬泡。有人泡完脚发现脚趾红肿溃烂,其实这是因为血管堵了,热水一泡反而加重缺血。另外,很多糖友对温度不敏感,容易烫伤不自知。记住泡脚水温别超39℃,时间别超10分钟,泡完用浅色毛巾擦干,特别是趾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