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部位感染是因为免疫功能状态、营养状态、手术室环境、切口长度等因素导致手术后一定时间段内切口、深部器官或腔隙感染,可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质量,加重身心、经济负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高达11.8%,为进一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应积极采取规范的预防控制措施。
1.术前患者的准备
1.1 健康状况调整
营养支持:通过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改善营养状况,逐步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力,进而提高手术创伤耐受性。
基础疾病控制:若手术患者合并糖尿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严格将其控制在6.1mmol/L—8.3mmol/L。
1.2 个人卫生管理
皮肤清洁:术前1-2d借助肥皂清洗手术部位、周围皮肤,加强皮肤褶皱处清洁力度,避免污垢残留。
毛发处理:若手术部位毛发浓密,可使用电动剪毛器去除毛发,注意避免弄伤皮肤,毛发长度以不影响手术操作为宜。
1.3 心理调试
了解手术过程:医务人员借助宣教手册、科普视频,耐心讲解手术流程、潜在风险等科普知识,重在减轻手术患者恐惧情绪,并积极鼓励手术患者参与健康讲座,逐步纠正认知偏差。
心理放松:由于剧烈情绪波动可不同程度影响手术患者的免疫功能,医务人员可指导患者通过深呼吸训练、音乐疗法等方式,放松身心压力,有助于手术患者更好应对手术创伤。
2.术中患者的配合
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手术患者避免直接接触手术区域、周围的无菌物品,若自身因麻醉等因素伴随不自主的身体移动现象,应及时告知医务人员。此外,在局部麻醉或椎管内麻醉期间,手术患者应避免突然的动作污染无菌区域。
及时反馈身体不适:若手术患者在手术期间存在疼痛、发热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告知医务人员,以便及时处理并预防感染的发展。
3.术后预防措施
3.1 伤口护理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医务人员根据手术患者实际情况开展伤口护理,确保创伤手术部位处于清洁、干燥状态。若相关敷料因渗液而出现浸湿现象,需及时更换。
避免伤口受压:为降低手术部位感染风险,手术患者在休息、活动时密切关注伤口状况,并避免活动幅度过大牵扯或直接压迫手术伤口,以免影响伤口血液循环。
观察伤口变化:医务人员可指导手术患者观察伤口有无不良变化,若其发生红肿、渗液增多、脓性分泌物等异常状况,应及时告知医务人员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
3.2 遵医嘱用药
使用抗生素:医务人员根据手术患者个体差异性,开展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要求患者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抗生素,进一步保障药物发挥最佳的预防效果。
其他药物配合:医务人员根据手术患者疼痛性质、程度,针对性开展分级疼痛管理,良好的疼痛控制有助于加快手术患者身体免疫功能恢复速度,间接降低感染风险。
3.3 活动与休息
早期活动:手术患者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开展早期活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抵抗力,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充足休息:为增强手术患者免疫功能,医务人员应为其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适当调整室内温湿度,每天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3.4 饮食调整
术后早期饮食: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的身体素质,针对性调整饮食方案,术后早期以流食或半流食为主,重在减轻胃肠道负担。
营养均衡摄入:待病情逐步稳定,手术患者可逐步过渡至正常饮食,通过适当增加蛋白质、纤维素等食物摄入量,合理调整饮食结构,有助于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
4.出院后预防措施
患者的居家自我管理是减少手术部位感染风险的内在动力,要求相关患者严格遵守医务人员的出院指导,保持伤口周围皮肤清洁,避免直接接触可能的污染源,正确处理伤口分泌物,认真开展个人卫生管理。同时,遵循复诊安排,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感染风险。
结语 手术患者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求患者积极落实术前准备工作,加强术中积极配合力度。同时,注重术后严格护理,通过提高居家自我管理能力,大幅度降低手术部位感染风险。此外,患者应积极与医务人员沟通、合作,共同为预防感染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