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运用中医理论预防和改善糖尿病

发布时间:2025-01-16 阅读:84次 作者:王冬
单位及职务:沧县医院康复医学科

   在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糖尿病的高发性与危害性备受关注。西医治疗虽具成效,但中医理论在糖尿病预防和改善方面,同样有着深厚底蕴与独特价值。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强调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与自然环境统一性,通过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气血运行来预防与改善糖尿病。

   1.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中医将糖尿病归为“消渴病”范畴。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发生主要与体质因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劳欲过度等有关。《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论述,如“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指出过食肥甘厚味易引发消渴。从中医理论来看,消渴病主要涉及肺、胃、肾三脏,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燥热,耗液伤津,从而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症状。

   2.中医在糖尿病预防中的应用

   2.1饮食调理

   中医强调饮食有节,对于预防糖尿病至关重要。应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原则。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多吃粗粮、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南瓜具有补中益气、降低血糖的作用,可适当食用;苦瓜能清热泻火,现代研究也表明其有一定降糖功效。控制食量,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的均衡与规律,有助于维持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防止脾胃受损,从而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2.2情志调节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可导致消渴病的发生。长期的焦虑、抑郁、恼怒等不良情绪,会使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灼伤津液,进而引发消渴。所以,要学会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可通过听音乐、下棋、散步、旅游等方式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当感到焦虑时,听一曲舒缓的古典音乐,如《高山流水》,能使人心境平和,调节情绪,减少因情志因素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2.3适度运动

   中医倡导“动则不衰”,适度运动可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方式,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有助于调节脏腑功能,增强脾胃运化能力,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每天坚持练习太极拳30分钟左右,可改善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同时起到预防糖尿病的作用。

   3.中医在糖尿病改善中的应用

   3.1中药调理

   中医根据糖尿病患者的不同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论治。对于肺热津伤型,常见症状为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可选用消渴方,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胃热炽盛型,表现为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常用玉女煎清胃泻火,养阴增液;肾阴亏虚型,出现尿频量多,腰膝酸软等症状,六味地黄丸是常用方剂,以滋阴固肾。一些单味中药如黄芪、山药、葛根等,现代研究发现它们具有一定的降糖作用,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3.2针灸推拿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改善糖尿病症状。常用穴位有足三里、三阴交、胰俞等。足三里是保健要穴,能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三阴交可滋补肝肾;胰俞为治疗糖尿病的经验效穴。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起到滋阴润燥、调节血糖的作用。推拿则通过按摩腹部、四肢等部位,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脏腑功能,辅助降低血糖。每天顺时针按摩腹部,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3.3生活起居

   中医注重生活起居的规律性。糖尿病患者应顺应四时变化,春季早睡早起,多踏青散步;冬季早睡晚起,注意保暖。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尽量在11点前入睡,有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和调整。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以养护身体正气,促进糖尿病的改善。

   结语  中医理论在糖尿病的预防与改善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饮食、情志、运动、中药、针灸推拿等综合方法,从整体上调理人体机能,达到预防疾病发生、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在采用中医方法时,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与现代医学治疗相结合,以更好地控制病情。

沧县医院康复医学科 王冬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运用中医理论预防和改善糖尿病》,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5年01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