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房颤的危害与防治

发布时间:2025-01-13 阅读:70次 作者:韩英俊
单位及职务:沧州市人民医院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为心脏上部腔室——心房以快速且不规则的方式跳动,失去正常节律。这种异常心跳模式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包括中风、心力衰竭等。因此,了解房颤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一、房颤的定义与症状

   房颤是指心脏的心房部分快速且不规则地颤动,导致心脏跳动失去正常节律。这种异常心跳模式可能导致血液在心房内滞留,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可能引发中风、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房颤的常见症状包括心悸、乏力、呼吸困难、胸痛、眩晕或晕厥等。

   二、房颤的危害

   中风风险增加:房颤患者心房内的血液流动不畅,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并随血液流向大脑,就可能堵塞脑血管,引发中风。中风可能导致永久性神经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心力衰竭:长期房颤会导致心脏肌肉疲劳,进而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当心脏无法有效泵送血液以满足身体需求时,就可能发生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疲劳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下降:房颤引起的心悸、乏力等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此外,由于担心病情恶化或并发症的发生,患者还可能面临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三、房颤的防治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比例。同时,适量摄入富含钾、镁等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维持心脏健康。

   规律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和改善心肺功能,但应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房颤的风险。因此,应尽早戒除这些不良习惯,以降低房颤的发生率。

   管理压力:学会放松和应对压力,如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情绪。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压力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增加房颤的风险。

   2.药物治疗

   节律控制药物:用于恢复和维持正常的心跳节律。这类药物包括胺碘酮、普罗帕酮等,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避免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

   心室率控制药物:当无法恢复正常节律时,可通过药物控制心室率,减少心脏跳动的次数,减轻心脏负担。常用的心室率控制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抗凝药物:为预防中风,房颤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达比加群等。这些药物能够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定期进行凝血功能监测。

   3.非药物治疗

   电复律:对于症状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可考虑使用电复律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电复律是通过向心脏发送短暂的电击来终止房颤发作的一种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电复律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且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导管消融:这是一种先进的介入治疗方法,通过导管将射频能量传递到心脏组织,破坏引起房颤的异常电信号传导路径。导管消融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需要在有经验的医疗中心进行,并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和监测。

   4.定期体检与监测

   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特别是对于有房颤家族史或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心电图能够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帮助医生诊断房颤和其他心律失常。

   关注血压、血脂等心血管健康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是房颤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以降低房颤的发生率。

   对于已经确诊的房颤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和监测,以评估病情的变化和治疗的效果。这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凝血功能等检查项目。

   结语  房颤患者需自我管理,包括遵医嘱、监测病情、健康生活和寻求心理支持。通过合理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可有效控制房颤,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认识,定期体检,及时就医,是守护心脏健康、享受高质量生活的关键。

沧州市人民医院 韩英俊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房颤的危害与防治》,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5年01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