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指在一定容积的循环血液内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以及血细胞比容(HCT)均低于正常标准者。贫血是一种症状而非一个独立的疾病。引起贫血的原因多种多样,发生的机制也是错综复杂的。
一、什么是缺铁性贫血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也是微量元素中最易缺乏的一种。在所有贫血的患者中,绝大多数都是缺铁性贫血(IDA)。缺铁性贫血的原因,通常是饮食造血原料不足、铁吸收障碍或者慢性失血等原因造成。铁是人体造血的必需原料,人体内2/3的铁用于合成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我们判断是否发生贫血的重要指标。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铁缺乏症的最终阶段,表现为缺铁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其他异常。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其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地区及婴幼儿、育龄妇女明显增高。缺铁性贫血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体内缺铁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多见于老人、妇女和儿童。临床常见有皮肤黏膜苍白、头晕目眩,四肢乏力,失眠,记忆力下降,食欲不振,肠胃功能紊乱,月经不调,闭经,如果女性在孕哺期贫血,对胎儿,婴儿和自身的身体健康都会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六个月至三岁的婴幼儿也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发人群,患儿常会出现烦躁不安,精神差,不爱活动,疲乏无力,食欲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甚至出现生长发育迟缓。
我国血液病学专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诊断贫血。新生儿Hb<145g/L,可诊断贫血。10—90天的儿童Hb<100g/L,可诊断贫血。3月—6岁之间的儿童Hb<110g/L,可诊断贫血。6—14岁的儿童Hb<120g/L,可诊断贫血。
二、如何通过血常规划分贫血类型
一般而言,RBC、HB以及HCT的含量在一定容积内血细胞所占的百分比,这三个数值能够对贫血进行初步的诊断,数值的高低能够诊断贫血。但具体的贫血分类,还需要进行更细的划分,就需要参考红细胞平均指数。
红细胞平均指数有三项,分别为MCV、MCH、MCHC。
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就是每一个红细胞体积的平均大小,单位是fL。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它代表的是每一个红细胞平均所含有的血红蛋白的量。单位为pg。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是指平均每一升红细胞它的血红蛋白含量,单位是g/L。
这三个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以此针对贫血的形态学进行分类,进而分析贫血的原因,为贫血进行鉴别诊断,意义重大。
依据贫血的原因我们可以划分,比如因为造血功能障碍引起的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原料缺乏引起的贫血——缺铁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等等。通常最常见的贫血是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的时候,MCV、MCH、MCHC这几个指标就有一些变化了。缺铁性贫血又叫做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小细胞也就是体积小,低色素是它的血红蛋白含量低,所以MCV一般都是小于正常值,小于80fL,MCH是小于27pg,MCHC是小于320g/L。所以红细胞平均指数对于贫血的鉴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指标。缺铁性贫血的程度分级标准是血红蛋白浓度,通常被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个级别。缺铁性贫血是因为机体缺乏铁所致的贫血,也属于最为常见的贫血,当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20g/L但高于90g/L时被称作轻度贫血,血红蛋白浓度在60g/L—90g/L之间时属于中度贫血,血红蛋白浓度在30g/L—60g/L之间属于重度贫血,血红蛋白浓度小于30g/L时,则被称为极重度贫血。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检验项目之一,可以对多种疾病进行诊断或初筛,当我们因为发热、腹泻、体检等原因进行了血常规的检查时,如果红细胞相关指标出现了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无论有没有达到诊断贫血的程度时,可以考虑疑似缺铁而选择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