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康复治疗的理论基础与机制
早期康复治疗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立在大脑的可塑性及功能重组方面。此阶段的患者通常表现为迟缓性麻痹,并且肌肉无随意性收缩及身体无联合反应出现,整个机体相当于处于全面松弛的状态。此时若是对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治疗,可增加脑血流量,挽救缺血的半暗带,并通过神经突触的可塑性及运动再学习的理论基础来帮助患者缓解肌肉萎缩、关节受限等症状,继而逐渐恢复机体的各项功能。
二、早期康复的治疗时机
有相关的研究表明,对于脑卒中的患者,在早期积极地提供康复治疗可有效地降低肢体功能的障碍情况,其效果优于单一的用药治疗。因此,针对脑卒中的患者应在早期提供对应的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尽早辅以康复治疗。通常情况下,只要急性脑卒中的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期,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时,基本生命体征平稳,48h后即可开展以运动为主的康复治疗。针对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一般在发病后的2周、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一般在发病后的1周后即可开始康复治疗。
三、康复治疗的方法
1.良肢位摆放及关节康复训练
良肢位简单来说就是对身体康复有利的临时体位,对于脑卒中卧床的患者提供良肢位有助于保护其身体的躯干及肌肉,避免其出现痉挛。患者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及患侧卧位。注意若患者处于仰卧位的状态时,应在其头部的下方放置一软枕,枕头的高度为一拳高即可,同时于患侧肩胛骨的下方再垫上一薄软枕,尽可能使肩胛骨前伸,避免其后缩,上臂稍外旋即外展,肘、腕自然摆放,手指伸直并分开,保证患侧的整个上肢自然地放在枕头上面;下肢的膝关节处垫上一软枕,促使膝关节呈轻度屈曲位。若患者处于侧卧位时,可在放置在上面部位的膝关节与脚部处放一软枕支持,避免压迫紧贴于床的部位。无论是哪种体位卧床都需要每隔2个小时翻身1次,并拍背数次,避免诱发褥疮,同时有利于促进心肺功能。另外,在卧床期坚持帮助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如屈伸、外旋、内旋等被动训练,但需注意保护患肢,避免其发生机械性的损伤。
2.坐位期康复训练
此阶段主要是帮助患者从卧床的状态转移至可适性的坐位,促进大脑脑脊液的回流,帮助机体解决颅内压及脑水肿的问题。方法为:帮助患者调节为坐位后鼓励患者保持躯干端正,为了避免身体后仰,将床头抬高至适宜的程度后也可在患者的身后垫上大枕头;为了对抗痉挛,将上肢平放于桌椅上面,下肢逐渐进行屈髋、屈膝、踝背屈等训练;坐起后,理疗师可以适当的力度用手将患者前、后、左、右摇晃,若患者对抗不倒的情况下可进行坐椅凳、坐床边练习。
3.站立、行走康复训练
站立与行走是一个人融入社会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然而,在脑卒中的患者中约有60%者会遗留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问题,致使其正常站立与行走困难,因而,对患者早期进行站立、行走的康复训练十分必要。在实际的训练中,协助患者站起后,及时对患者的双腿进行负重训练,并让患者在站立时身体的重心进行前后、左右及转换方向移动,髋关节在训练时可从逐渐弯曲—原地踏步—迈开前行缓慢过渡。但需注意,患者在进行站立与行走康复训练时身边务必有人陪伴,避免患者因站立不稳而跌倒。
4.肌力康复训练
脑卒中发生后患者很容易因神经系统损伤而造成肌无力的问题,若是不及时干预,患者的运动功能则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而脑卒中发生后的早期应重视患肢肌肉力量的训练。目前,针对肌力康复训练的方法包括肌肉电刺激治疗、渐进式抗阻训练、按摩治疗及交互性屈伸肌肉肌力强化训练等。
5.肌张力及痉挛的康复训练
随着患肢康复训练量的增加,部分患肢的肌张力会增加,继而导致肌肉出现痉挛的问题,因此,康复理疗师可以根据患者肌肉痉挛的程度,对患者进行肌肉痉挛的缓慢拉伸、按摩及活动等,若是患者的痉挛程度十分严重,可咨询医师考虑给予患者抗痉挛的药物治疗。
6.语言功能康复训练
语言功能障碍为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建议言语治疗师通过对患者听、说、读、写等功能的评价,针对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语言功能训练,如在脑卒中后的早期,可通过简单的语句表达、言语复述等方式与患者交流,若患者的口语理解能力薄弱,可采用书写、阅读等方式与其交流,以此逐渐恢复患者的言语功能。
7.吞咽障碍康复训练
吞咽障碍很容易造成患者出现气管阻塞性窒息、营养不良及误吸等问题,然而,脑卒中后的患者很容易出现吞咽困难的问题,所以对患者早期进行吞咽障碍康复训练十分必要。通常情况下,对于吞咽障碍的患者鼓励其进行上下左右伸舌及卷舌的运动,同时指导患者进行鼓腮、吹气、闭眼、微笑等运动。对于无法经口进食的患者,可考虑鼻管喂养,以确保患者躯体拥有充足的营养支持。
结语 脑卒中发生后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均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作为患者的家属应给予其足够的耐心及关爱,同时协助患者尽早进行康复训练,争取帮助患者恢复身体的各项运动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