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中医和西医视角下的高血压

发布时间:2024-10-21 阅读:72次 作者:冯建
单位及职务:双桥区双峰寺镇中心卫生院

   高血压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现阶段无法彻底治愈,只能服用药物控制血压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习惯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促使高血压的发病率不断提升。虽然,高血压本身的危害性较低,但其会增加脑卒中、冠心病的风险,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那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高血压中西医的相关知识。

   1.西医上的高血压

   高血压主要是指人体内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升高的一种心血管综合征。目前,临床医生认为人们在初次诊断时收缩压≥140毫米汞柱(mmHg)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mmHg)。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因此,该病被临床医生称之为“无声的杀手”。但随着高血压患者病情进展会出现头痛、头晕、心悸、耳鸣等症状,会增加患者出现脑出血、心力衰竭等多种并发症风险,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虽然,现代医学仍在研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但是医学界普遍认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如下。

   (1)高血压具有家族聚集性,父母患有高血压的子女患上高血压风险相比于未有高血压家族史人群更高。

   (2)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高钠低钾饮食会增加机体血容量,会增加他们罹患高血压风险。

   (3)肥胖与人们高血压的关系密切相关,事实证明,人们体重指数(BMI)每增加1kg/m2就会导致他们患上高血压风险上升3%。

   (4)饮酒、吸烟、缺乏运动等生活习惯也是诱发人们罹患高血压的风险因素,因此,人们需要积极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以降低高血压发病风险。

   因此,高血压的危害性不可忽视,需要患者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避免自身病情的恶化,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2.中医上的高血压

   高血压在中医学中并没有明确的病名,但被中医归类于眩晕、头痛、肝风等疾病范畴,认为高血压病发和情志、饮食、劳逸等方面密切相关。具体内容如下。

   (1)情志失调:中医认为情志是影响人体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情绪波动会严重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促使患者血压出现波动。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当肝气不畅时会阻碍人体气血运行,严重影响患者血压水平。此外,忧虑会损伤脾胃,会影响患者身体气血的生成与运行,促使患者体内血压出现波动。

   (2)饮食不节:中医理论认为日常饮食与人体健康密不可分,而饮食不节是导致人们患上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例如,人们过多食用油腻和甜食会导致体内出现“内热化火”情况,进而引发患者出现消化不良,引发人们动脉硬化和血压升高。

   (3)劳逸失衡:中医认为,人们长时间处于精神紧张或者过度劳累状态下,会增加他们出现“阴虚火旺”的情况,诱发人们肝阳上亢,从而引起血压升高。此外,劳神过度不仅会损伤患者阴液,还会导致身体气血的失养。需要注意的是,人们久坐不动会影响体内血液流畅程度,促使人们脾胃功能异常和痰湿内生,最终诱发了高血压。

   中医将高血压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种类型,并且不同类型的治疗方法并不相同。中医会使用清热泻火、平肝潜阳方剂治疗实证型高血压患者(阴虚火旺、肝阳上亢),如天麻钩藤饮等方剂,使用补气养血、健脾补肾方剂治疗虚证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气虚血弱、脾肾两虚型),如八珍汤等方剂。此外,中医会调节患者的情志、饮食以及生活习惯,以控制患者血压水平,从而维护患者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需要立即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干预,以降低疾病发病风险。由于单一采取西医或者中医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故而临床医生会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控制患者血压水平。

双桥区双峰寺镇中心卫生院 冯建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中医和西医视角下的高血压》,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4年10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