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冠心病作为典型代表,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统计显示,全球每年因冠心病导致死亡的人数高达数百万之巨,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也呈现出逐年攀升的态势。
一、冠心病的本质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严重影响心脏健康的疾病。冠状动脉,被誉为心脏的“生命通道”,它持续不断地为心脏输送富含氧气和营养的血液,确保心脏能够正常跳动,维持生命活动。然而,当动脉粥样硬化这一病理过程悄然发生,冠状动脉的管壁会逐渐形成斑块,这些斑块会导致血管腔逐渐变窄,严重时甚至完全堵塞。一旦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超出了心脏的代偿能力,心脏的血液供应就会不足,进而引发心肌缺血、缺氧,这便是冠心病发病的根源所在。
二、血管堵塞引发的心脏危机
1.心绞痛
心绞痛是冠心病常见的早期症状,当冠状动脉部分堵塞,心肌供血不足时发作。典型表现为胸部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多位于胸骨后,可放射至心前区、肩部等部位。疼痛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2.心肌梗死
若冠状动脉完全堵塞,心肌长时间缺血,就会坏死,即心肌梗死。发作时,胸痛剧烈,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同时还可能伴有呼吸困难、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3.心力衰竭
长期心肌缺血或多次心肌梗死,会对心肌细胞造成不可逆损伤,使心脏功能逐渐衰退,引发心力衰竭。早期患者活动后可能出现气短、乏力,随着病情发展,休息时也会呼吸困难,还可能伴有下肢水肿等体循环淤血症状。
三、冠心病的诱发因素
1.年龄与性别
冠心病的发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40岁以上人群更为多见,绝经期前的女性受雌激素保护,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后的女性,发病风险与男性相近。
2.不良生活习惯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会刺激交感神经、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降低血红蛋白携氧能力,增加心脏负担和血栓形成风险。
长期大量饮酒:干扰脂质代谢,升高甘油三酯,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功能,还可能引发心律失常。
缺乏运动:长期久坐易致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长期熬夜:打乱生物钟,影响内分泌和代谢,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3.基础疾病
高血压:血压长期升高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脂质沉积,增加心脏负荷。
高血脂:高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易致血管狭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保护作用。可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及药物调节血脂。
糖尿病:血糖长期高引发代谢紊乱,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小板和脂质代谢,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4.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冠心病患者,尤其是直系亲属,个体患病风险显著增加。虽然遗传因素无法改变,但有家族病史者应更注重预防,定期体检,以便及早发现并采取干预措施。
四、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
1.诊断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通过穿刺股动脉或桡动脉,将导管送至冠状动脉开口,注入造影剂,在X线透视下观察冠状动脉形态、狭窄或堵塞情况,以制定治疗方案。
血管内超声:可提供冠状动脉管壁详细信息,发现早期病变,准确评估病情,辅助制定治疗方案。
2.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降血脂、稳定斑块,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绞痛,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率和心肌收缩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改善心脏功能。
介入治疗:常见的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即支架植入术,能迅速恢复血管通畅,但术后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钙化严重病变可采用冠状动脉旋磨术。
外科手术: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左主干病变等严重患者,可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搭桥手术),改善心肌供血。术后需长期服药、控制基础疾病和调整生活方式。
结语 冠心病虽然来势汹汹,但只要我们深入了解它,积极做好预防措施,做到早期发现、规范治疗,就一定能够有效降低发病风险,为心脏健康筑牢坚固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