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认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见治疗方式

发布时间:2024-10-14 阅读:54次 作者:周利
单位及职务: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我国每年的脑卒中新增病例近200万,其中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常见,约占所有患者的60%—80%。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均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虽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危害极大,但仍然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早期进行诊断和治疗,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预后的关键手段。

   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和症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组织血液供应出现障碍而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轻度患者预后良好,而重度则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主要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和小动脉闭塞三种,而诱发因素则主要为可干预性诱发因素,比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饮酒、超重、缺乏运动、情绪紧张等,以及不可干预性因素,主要是指患者的年龄、遗等传因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展现的症状与其梗死灶的尺寸和位置紧密相关,这些症状主要包括局部神经功能的损伤,如不清晰的口齿、吞咽的困难、面部或四肢的无力和麻木,以及头部疼痛和昏迷。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会伴随着中枢性高热、上消化道出血、水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等情况,病情严重还会诱发癫痫、脑水肿、脑疝等。通过头部CT或MRI检查可明确患者的病灶情况,从而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在《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中,明确提出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常用治疗方式,主要有血管再通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等多种急性期治疗方法。

   1.血管再通治疗

   血管再通治疗可具体分为溶栓治疗和机械取栓治疗两种方式。一是溶栓治疗,早期干预可以实现患者血管再灌注,是急性脑血栓患者的血管再通首选治疗方式,因此对于符合溶栓治疗指征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治疗,常用阿替普酶溶栓;二是机械取栓,具有血管再通速度快、出血转化率低、治疗时间窗长等优点,多用于发病24小时内的急性前、后循环大血管闭塞且符合治疗指征的患者。对于发病后的6小时内出现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如果卒中前mRS评分为0—1分、缺血性卒中是由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导致、NIHSS评分达到或超过6分、ASPECTS评分达到或超过6分,那么也可以选择机械取栓作为治疗方法。

   2.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是防止血栓形成和发展的有效手段,可降低再出血风险、延长生存期、降低病死率。如果患者不符合静脉溶栓或机械取栓治疗指征,应尽快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比如阿司匹林。比如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轻型促中患者,发病72小时内应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并持续用药21天。若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在溶栓后的24小时内开始使用,但在特殊情况下,24小时内也可以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对于不耐受阿司匹林药物的患者,可改用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

   3.抗凝治疗

   对于大部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不建议无选择地早期进行抗凝治疗,而对于伴随心房颤动的患者,可早期进行抗凝治疗,并加强对其出血和复发风险进行评估。如果出血风险较小、致残性脑栓塞风险较高的患者,抗凝治疗需谨慎选择。

   4.神经细胞保护治疗

   神经细胞保护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患者缺血后的细胞损害。患者延长治疗时间窗,常用的有钙通道阻滞剂、谷氨酸拮抗剂、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神经营养生长因子等对脑神经有不同保护作用的药物。

   5.康复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需要由专业的康复人员实施康复治疗,由医师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制定出合适的康复治疗方案。对于中度患者,发病以后24小时即可尝试进行早期离床训练、床边康复训练,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

   除此之外,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还要重视一般支持治疗,以控制患者的血糖、血压等水平,并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周利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认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见治疗方式》,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4年10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