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便秘问题的中医治疗策略

发布时间:2024-10-14 阅读:64次 作者:赵馨
单位及职务:小金县人民医院

   大便不通,浑身不轻松。便秘,是否是你的难言之隐?中医帮你解除便秘的烦恼,一起来看看吧。

   一、便秘的危害

   便秘不是大病,许多人长时间和便秘共存,但长时间的大便不通畅对身体有一定程度的损伤。如心脑血管病患者,长期便秘可使排便时腹内压升高,加重心、脑血管负担,加大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长期便秘会让有毒物质不能及时排出体外,重新被机体吸收,从而出现皮肤长痘、长斑、腹型肥胖等情况,影响身体健康。

   二、中医认知

   1.病症病因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里,便秘的病机属大肠传导失常,气机不畅,糟粕内停,同时与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病理性质可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

   一般而言,大便干燥坚硬,排便时肛门有热感,苔见黄厚、垢腻而燥者,多为燥热内结;大便干结,排出艰难,苔见白润而滑者为阴寒内结;粪质不甚干结,欲便不出,胁腹作胀者多为气机郁滞:大便并不干硬,用力努挣,便后乏力,多为肺脾气虚;便质干如栗状或如羊屎,舌红少津,无苔或苔少者多为血虚津液不足。

   2.应对原理

   燥热内结、阴寒内结、气机郁滞多为实证,以泄下通便为主;脾肺气虚、血虚、津液不足则多为虚症,应以补虚兼以通便为主。但实证日久多有机体亏虚,虚症日久大便干结又成实证,所以常常出现虚实夹杂的情况。

   三、治疗方式

   便秘是以大便不通为主要表现,治疗应以通下为主,但绝不可单纯用泻下药,长期单纯使用泻下药物可使机体正气受损,应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法。

   1.口服中药

   针对燥热内结患者,可使用泻热润肠通便的中药,例如麻子仁丸(麻子仁、大黄、白芍、枳实、杏仁、厚朴、蜂蜜等组成)或以番泻叶及大黄泡水代茶饮;阴寒内结则需温里泻下,需使用附子大黄汤加减(大黄、附子、细辛、白芍、炙甘草等加减),单纯泄下则里寒未解,单纯温里则不通肠腑;气虚应用黄芪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当归、鸡内金等加减),或以黄芪、党参代茶饮;血虚则以润肠丸养血润燥(当归、生地、杏仁、麻仁、枳壳等组成),或以当归、玄参代茶饮;阴虚则用增液汤加减(生地、麦冬、沙参等组成,若有潮热等情况可加入胡黄连、知母、地骨皮等);阳虚秘以济川煎加减(由牛膝、肉苁蓉、升麻、当归、枳壳、泽泻等组成);针对虚实夹杂患者多选用新加黄龙汤加减(黄芪、芒硝、生地、麦冬、玄参、大黄、人参、甘草、枳实、当归等加减)。

   2.中医外治

   除了辨证论治口服中药外,可配合中医外治疗法。

   针刺:选用合谷、支沟、足三里、上下巨虚、天枢等穴位,艾灸神阙穴、足三里等穴位。

   耳针法:选大肠、直肠、交感、皮质下。揿针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穴位注射法:选天枢、支沟、归来等穴。用生理盐水注射局部,每穴注射0.5—1mL,每日或隔日1次。

   摩腹: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腹部,每次约15—20分钟。

   穴位点按:按压支沟、上巨虚、天枢、合谷等穴位亦可。

   3.日常应对方式

   除了药物及外治疗法,调节机体气机及阴阳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必不可少。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是防止便秘的基础。定时排便能排出废物,减少肠道内细菌滋生,许多人觉得想大便了再去厕所,但对便秘患者,定时去厕所培养便意很重要,才开始觉得没有便意,解不出来,但长时间坚持,慢慢培养便意,就能逐渐养成定时上厕所排便的习惯,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大便困难的情况。最佳排便时间为大肠经运行时间卯时(5:00—7:00),或其他时间亦可。

   补充益生菌,保护肠道微环境,可适当口服肠道益生菌,培植肠道内有益菌群形成,对预防便秘,减少肠道疾病和肠道感染有正向积极的作用。

   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膳食纤维被国际世卫组织定义为第七种营养元素,可促进肠道蠕动,帮助缓解便秘,如叶类蔬菜、薯类,以及富含膳食纤维的水果及粗粮。

   适当体育运动,如饭后散步、跑步、瑜伽、打球等,使肠蠕动加快,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从而改善便秘症状。

   结语  针对轻微便秘,偶有发生且不影响日常生活,我们可以通过上述方法缓解,若中重度,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则需要及时就诊,查明原因,积极治疗。

小金县人民医院 赵馨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便秘问题的中医治疗策略》,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4年10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