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进程中,麻醉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临床多种诊疗手段得以顺利安全进行的重要保障,也是减轻患者痛苦、实现舒适化诊疗的有效措施。那么,“麻醉”两字的神秘之处,你真的领悟了吗?下面就为大家揭开其神秘面纱。
一、麻醉的分类
(1)全身麻醉:给药方式主要包括吸入、静脉注射及复合给药等,药物进入患者体内后,可让患者暂时失去意识,不会感知到疼痛。主要适用于时间较长的复杂手术,包括腹腔镜手术、颅脑手术等。
(2)局部麻醉:即局部使用麻醉药物,对该处神经传导的通路予以阻断,从而达到无痛手术或相应的治疗效果。适用于拔牙、小体积脂肪瘤切除等体表小手术。
(3)神经阻滞麻醉:将麻醉药物注射至患者神经干/丛,能够让其支配的区域暂时无法感知疼痛,主要应用于骨折等上下肢手术。
(4)椎管内麻醉:将药物注射于患者椎管内不同层次,对神经传导过程予以阻滞,从而达到促使局部痛觉消失的效果。适用于剖宫产、下肢骨折、分娩镇痛等手术。
需要强调的是,麻醉方案并无“最好”的说法,临床在为患者实施麻醉方案前均需经过全面、详细的评估,为患者选择最适宜的麻醉方案,以最大限度地保障麻醉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二、麻醉的科学原理
麻醉的过程涉及多个学科,包括神经生理学、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等,具体原理如下。
(1)神经传导的阻断:在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神经传导这一重要基础。而麻醉药物能够对神经传导的“路径”起到阻断作用,从而实现对神经活动的抑制。以局部麻醉方式为例,其能够对神经纤维上的钠离子通道予以阻断,“切断”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从而达到局部无痛的效果。
(2)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全身麻醉方案中所用的麻醉药物主要作用于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其针对性地定位于神经膜上的受体,与其发生结合反应,实现神经细胞膜电位的改变,从而对神经元兴奋及突触传递起到抑制作用。当患者大脑皮层处于受抑制状态时,意识状态也会随之变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暂时消失,最后达到全麻效果。
(3)药物代谢与排泄:在麻醉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药物的代谢及排泄也是保障其效果与安全性的关键。麻醉药经过吸入、注射等途径进入患者体内后,主要通过肝肾功能代谢,最终达到从体内清除的效果。麻醉深度以及效果的持续时长则取决于患者自身药物代谢的程度及速度。因此,在为患者实施麻醉前,需综合考虑患者体重等身体状况、术式要求以及药物特性等因素,合理调节麻醉用药方式及用药剂量。
三、麻醉可用于部分疾病的治疗
麻醉应用于诊疗前的镇静止痛效果大家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若认为麻醉只能用于手术辅助,就太过于片面了。麻醉的作用并非仅服务于手术,其同样可用于部分疾病的治疗中。早期的麻醉主要用于疼痛相关疾病的治疗中,通过封闭疗法,可对部分慢性疼痛疾病起到根治效果。近些年,麻醉治疗的领域逐渐扩展,以全身麻醉脱毒治疗为例,以往,脱毒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忍受戒断反应带来的巨大痛苦,而在麻醉的作用下,能够提升脱毒治疗的简便性与高效性,从而在戒毒所得到广泛应用。除此之外,麻醉还可用于部分顽固性疾病的治疗。以顽固性失眠为例,常规药物疗法往往难以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近年来,麻醉医师为患者实施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可对其交感神经兴奋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有利于睡眠质量的改善,帮助饱受失眠困扰的患者重获优质睡眠。因此可以预测,麻醉治疗将是麻醉学科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结语 麻醉作为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学科,在诊疗辅助、疾病治疗中均作出了突出贡献,是患者舒适化诊疗的重要保障,在临床诊疗的开展过程中,为医疗操作顺利进行以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