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一种在现代医学中常见的慢性病,主要表现为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在中医学中高血压并没有专门的病名,通常被归类为“眩晕”和“头痛”的范畴,其病因和病理机制复杂多样,与肝风、肾阳虚、痰湿、血瘀等多种中医辨证类型有关。
一、中医对高血压病因的认识
中医认为,高血压成因与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年龄增长息息相关。长期情志失调,像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易引发肝火上炎、肝阳上亢;饮食上,过食肥甘厚腻、常饱食,会损伤脾胃,致痰湿内生;过度劳倦、大病久病使肾气亏虚,走向阴阳两虚;年老体弱则伴随脏腑功能衰退、阴阳失衡,出现如肝阳上亢、肝郁化火等辨证类型。在处理高血压时,中医秉持整体辨证理念,依患者症状、舌苔脉象,综合多种手段调理。
二、中医对高血压的处理方法
1.中药内服
医生先精准辨证,不同证型用药差异显著。以阴虚阳亢为例,镇肝熄风汤常为首选。方中怀牛膝引血下行,直折亢阳;代赭石平肝降逆、重镇潜阳;龙骨、牡蛎收敛浮阳,三者强强联手,稳住上亢的阳气。龟板、玄参、天冬滋养肝肾之阴,补充阴液亏耗,制衡过盛阳气。白芍柔肝养血,茵陈、川楝子清泄肝热,麦芽疏肝理气,全方标本兼治,让阴阳渐趋平衡,缓解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血压随之平稳。若是痰湿内阻型,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白术健脾祛湿,二者夯实脾胃运化之力,杜绝生痰之源。天麻平肝息风、止眩晕,茯苓利水渗湿,橘红理气化痰,甘草调和诸药,把体内痰湿一点点化解,改善头重昏蒙、胸脘满闷,为血压恢复正常扫除障碍。
2.针灸推拿
先说针灸,人体经络气血畅通是维持健康血压的基础。针刺太冲穴,它是肝经原穴,刺激后能疏肝理气、平肝降火,把肝经的瘀滞、上逆的火气疏散。内关穴属心包经,可宁心安神、宽胸理气,缓解情绪紧张引发的血压波动。再搭配三阴交,调补肝、脾、肾三阴经气血,滋阴潜阳。专业施针时依穴位特性行提插、捻转手法,激发经气,调整脏腑功能。推拿同样效果显著,从头部开始,用揉法舒缓头皮紧张,改善头部血液循环,减轻头晕。沿着颈部两侧肌肉拿捏、滚揉,这里是气血通往头部的要道,放松此处能避免血管受压。再推揉背部膀胱经,激发阳气、调和气血,促进周身气血周流,减轻身体的紧绷状态,助力血压平稳。
3.食疗辅助
对于肝火旺盛引发的高血压,可多食用绿豆。绿豆清热解暑、清肝泻火,熬成绿豆汤,清爽可口,能带走体内郁积的热气,减轻烦躁易怒、面红目赤等症状,缓解肝阳上冲对血压的影响。还有夏枯草,煮水饮用,它苦寒泄热,专入肝经,清肝明目、散结消肿,是降肝火的“天然良药”。若是高血压合并脾虚痰湿,薏仁是上佳食材。薏仁健脾渗湿,煮粥食用,慢慢强健脾胃运化功能,把体内多余的水湿代谢出去,减轻身体困重、脘腹胀满,阻止痰湿进一步影响气血运行。山药也是食疗“常客”,它平补脾胃,还能滋肾益精,蒸煮后软糯香甜,常吃提升脾胃运化与肾脏封藏能力,辅助稳定血压。
4.情志调节
高血压患者情绪波动,极易引发血压飙升。中医师会先和患者深度沟通,了解其压力源、焦虑点。对于职场压力大、常焦虑的患者,引导其练习正念冥想。每天晨起或睡前,找一处安静角落,端正坐姿,闭眼专注呼吸,排除杂念。当思绪飘走,温柔拉回,在一呼一吸间身心逐渐放松,焦虑随之消减。太极拳也是情志调节的“利器”,整套拳法动作舒缓、连绵不绝。患者晨起于公园习练,起势、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动作转换间,身体舒展,注意力从纷扰事务转移到当下动作。
结语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和处理方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通过辨证施治、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运用以及患者的积极配合,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需要长期规范的治疗,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