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俗称“中风”)被称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在脑卒中患者中,“脑梗死”约占85%。下面是一篇关于脑梗死的科普文章,旨在帮助大家全面了解这一疾病。
一、认识脑梗死
脑梗死,也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引起脑组织坏死或软化的疾病。这种血液循环障碍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心源性栓子脱落等。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根据发病机制,脑梗死可以分为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心源性脑栓塞、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等多种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脑梗死在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上存在差异。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则多与长期高血压等因素相关,导致脑部深穿支小动脉管腔狭窄,最终引起脑组织坏死。
二、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可以分为不可干预和可干预两大类。
(1)不可干预因素
年龄:55岁及以上的人群更易发生脑梗死。
性别: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遗传因素:有脑梗死家族史的人发病风险较高。
(2)可干预因素
不良生活习惯:如缺乏体育活动、肥胖或超重、酗酒、吸烟或长期暴露于二手烟等。
饮食习惯:长期高盐、高脂、高胆固醇饮食。
疾病因素: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房颤等)、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
药物因素:使用含雌激素的药物,如避孕药或女性绝经后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等。
三、脑梗死的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
头痛、头晕、眩晕和短暂性肢体麻木或无力,这些症状较轻且短暂,易被忽视。
(2)典型症状
主观感受:头痛、头昏、眩晕、恶心呕吐、失语,严重时可致昏迷。
脑神经症状:包括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舌瘫、吞咽困难等。
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无力、大小便失禁。
(3)不同梗死面积的临床表现
腔隙性梗死:症状较轻,如头昏、头晕、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少数患者可能有吞咽困难或偏瘫。
中等面积梗死:常见于基底核区等,表现为突发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偏瘫、感觉障碍、偏盲等。
大面积梗死:病情急重,可能导致四肢瘫、脑疝、昏迷等严重症状。
四、脑梗死的治疗
(1)一般治疗
急性期患者需卧床休息,加强日常护理,确保皮肤、口腔、呼吸道清洁,并维持大小便通畅。营养支持至关重要,对于无法自行进食的患者,应通过鼻饲提供必要的营养。同时,密切监测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确保患者生理机能稳定。
(2)溶栓治疗
在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疗是恢复脑血流的关键手段。通过静脉或动脉注射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尿激酶),以溶解血栓、恢复血流。但需注意,溶栓治疗需在发病后短时间内进行(通常为6小时内),且需评估患者出血风险。
(3)抗凝与降纤治疗
抗凝治疗使用肝素、华法林等药物,旨在防止血栓扩展和再闭塞。而降纤治疗则通过降解纤维蛋白原、增强纤溶系统活性,以抑制血栓形成。这些治疗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密切监测凝血指标。
(4)脑保护治疗
采用自由基清除剂、阿片受体阻断药等药物,旨在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脑细胞功能。
(5)外科治疗
对于严重颈动脉狭窄或颅内血管病变的患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以改善脑血流。
(6)康复治疗
通过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及心理治疗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总之,脑梗死以其高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而著称。深入了解脑梗死的各种知识,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对抗这一疾病。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对脑梗死认识的深化,我们有望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