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危及生命的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时会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肢体偏瘫、语言障碍等症状。脑卒中的发病急,症状进展快,因此在急救过程中,如何争分夺秒进行有效治疗和护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和康复。
一、脑卒中的类型与急救原则
脑卒中主要分为两类: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这两类脑卒中的急救处理方法不同,了解其区别是急救人员的基本要求。
1.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堵塞导致的血流不足,常见于脑动脉血栓。急救时,关键是尽快恢复血流,常用的方法包括以下两种。
溶栓治疗:在发病后的3—4.5小时内,如果患者症状符合标准,可考虑使用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通过静脉注射将堵塞的血栓溶解,恢复脑血流。
机械取栓:对于无法通过溶栓治疗解决的严重堵塞,可能需要通过介入手术进行血栓取出,尤其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
2.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由脑血管破裂导致出血,急救时要控制出血并减轻脑部压迫。
止血治疗:首先需要通过药物控制血压,防止出血加重。同时,急救中要尽早对出血区域进行影像学检查,以判断出血的部位和范围。
手术治疗:对于大面积出血或血肿压迫脑组织的情况,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清除血肿,减轻颅内压。
3.急救原则
脑卒中的急救原则是“快速识别、快速诊断、快速治疗”。无论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脑卒中,急救时需要尽快进行影像学检查,判断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每一秒钟都至关重要,时间越长,治疗效果可能越差。
二、重症护理的核心要素
重症护理的核心目标是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防止并发症,并为后期康复做准备。
1.生命体征监测
血压监测: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急性期高血压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再出血或加重缺血。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血压药物,保持在安全范围内。
血氧饱和度监测:脑卒中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功能障碍,需要监测血氧饱和度,确保氧合水平正常,避免低氧对脑细胞造成进一步损伤。
颅内压监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能出现颅内压升高的情况,及时监测颅内压,防止脑疝发生,至关重要。
2.神经功能评估
神经功能评估是重症护理中的重要环节,护士需要定期检查患者的意识水平、肢体功能和语言能力,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以下两种。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用于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
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尤其适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评估。
3.并发症预防
深静脉血栓预防:脑卒中后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护理人员应适时进行早期活动、足部按摩等,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
肺部感染预防:患者可能因为意识障碍或吞咽困难而引起误吸,导致肺炎等感染,护理人员要采取积极的呼吸道护理措施,定期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压疮预防: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容易发生压疮,护理人员需要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使用专业的减压床垫等。
三、急救过程中护理人员的角色和职责
快速评估与协作:护理人员需要迅速评估患者的病情,及时反馈症状变化,并与医生协作,进行溶栓、取栓等急救操作。快速、精准的判断和操作,可以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时间。
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急性脑卒中常让患者及家属处于焦虑和恐慌中。护理人员需要给予家属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理解病情,缓解情绪,配合治疗。
维持基本生理需求:脑卒中患者可能因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等原因出现营养不良、呼吸困难等问题。护理人员需要协助患者进食、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确保排尿、排便正常。
后续康复准备:急救阶段稳定后,护理人员还要评估患者的康复需求,如肢体功能恢复、语言训练等。提前制定康复计划,帮助患者顺利过渡到康复期。
结语 脑卒中的急救是一个争分夺秒的过程,重症护理人员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及时识别卒中类型、合理安排急救和护理操作,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机会和康复效果。科学的护理干预、有效的急救措施,以及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全面支持,是抢救脑卒中患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