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但是若使用方法错误,不仅可能使病情加重,甚至会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害,轻微者可能导致病程延长,严重者可能会威胁生命安全。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下一些关于药物使用的常识,强烈建议及时收藏以备不时之需!
1.学会认识“批准文号”,辨别真假药
在购药时,务必留意药盒上的“国药准字”标识,若没有此标识,切勿购买!在我国,所有合法药品均会标注“国药准字”。“国食健字”代表的是保健品,“卫药健字”同样指的是保健品,“X卫食证字”则表示食品,“卫药健字”则可能为假冒药品。需要注意的是,保健(功能)药品虽然属于食品类别,具备食品的基本特性,适合特定人群食用,但它们并非用于治疗疾病。因此,保健品不能作为药品的替代品。对于任何在国内市场销售的药品,不管其生产地点在哪里,我们都可以通过登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官方网站,利用批准文号进行核实,这是判断国内上市药品真伪的有效方法。
2.用药前一定要看懂药品说明书
2.1 空腹、餐前、餐后服药区别
空腹:通常指未进食的早晨,具体为饭前30分钟至1小时这个时间段。而经过进食3小时后,普遍也视作空腹状态。饭前:指的是用餐之前的30分钟到1小时。饭中:即指用餐的当时或者是用餐前的瞬间。饭后:则是指进食完毕后的0至30分钟内。空腹状态下服药的目的是排除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干扰。比如,左甲状腺素钠片需要在早餐前30分钟,以一日总剂量配合适量液体(如半杯清水)一次性服下。饭前服药的目的是降低食物对药物效果的影响或提高药效。饭中服药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药物的药理作用。而饭后服药的目的则有两点:一是为了提升药物的吸收效率,例如头孢呋辛酯片在饭后服用是为了促进胃肠道的吸收;二是为了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例如布洛芬片在饭后服用能够减少对胃肠的刺激作用。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区别
每种药物都具备其特有的副作用特性,没有任何药物能够完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但是,各类副作用发生率通常会有明显的差别。
极其普遍:出现概率在10%及以上;普遍:出现概率在1%至10%之间;较少见:出现概率在0.1%至1%之间;罕见:出现概率在0.01%至0.1%之间;罕见:出现概率低于0.01%。例如: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可导致血尿酸浓度上升(极其普遍),因此对于痛风患者来说是禁忌,而对于高尿酸血症患者来说应尽可能避免使用。
2.3 搞懂“谨慎使用”“慎重选用”与“忌用”的区别
“慎重选用”代表着药品在应用时需格外小心。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必须仔细监控患者的用药反应,若出现不良症状应立即中止用药。通常需要慎重选用的群体包括儿童、老年人、孕妇以及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因为他们的药物代谢能力较弱,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因此使用时需格外小心。“慎重选用”并非表示不能使用,而是提醒使用者要加倍留意。“忌用”代表该药物已不适宜使用或应尽量避免反复使用。被标记为“绝对避免”的药物,其不良副作用较为明显,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的风险较高,但具体情况因人而异。例如,白细胞计数偏低的患者应避免使用苯唑青霉素钠,因为该药物可能会进一步降低白细胞数量。
3.服用药物时有哪些忌口?
忌西柚:西柚(汁)能干扰“地平”系列降压药在体内的分解过程,可能导致危险性的低血压状况。
忌饮酒:酒精可能导致与头孢类抗生素、硝基咪唑类抗菌药产生“双硫仑样反应”,或是引发服用口服降糖药后的低血糖昏迷。
忌鲜奶:将牛奶与药物同时服用,会在药物表层形成覆盖膜,影响药物中有效成分的释放。
忌吸烟:不抽烟者体内茶碱的代谢半衰期大约为8.7小时,而抽烟者(每天1至2包)的茶碱代谢半衰期则缩短至约4至5小时。
结语 药物安全非常重要,它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和幸福。药品就像生命的卫士,能够驱散疾病的阴影,从危险中挽救生命。但若使用不当,药品也可能变成健康的隐患,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全面掌握药物安全知识,对于维护个人健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