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中医对产后缺乳的认识

发布时间:2023-11-20 阅读:431次 作者:赵静
单位及职务: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产后缺乳是指产后哺乳期内产妇乳汁很少,甚至全无,无法满足婴儿的哺乳需要,又称产后乳汁不行、乳汁不足。这是一种常见的产后问题,会影响到婴儿的营养和免疫,同时也会影响母亲身体健康的恢复,而且不利于母婴情感的交流,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那么中医是如何看待产后缺乳的呢?

   中医认为乳汁是由气血所化而成的,而气血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先天的精气,也就是父母遗传给我们的生命基础;二是后天的水谷精微,也就是我们通过脾胃消化吸收食物所得到的营养物质。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我们身体的气血之源。产后妇女要想保证乳汁的充足,就要注意保养先天之精和培补后天之气血。

   因此,产后缺乳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气血虚弱,乳汁化源不足;二是气滞血瘀,乳汁通道不畅。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辨证论治,采用补气养血、疏肝理气、散结通络等方法,配合中药内服、针灸、按摩、食疗等手段,达到通乳下奶的目的。

   具体来说,中医根据产后缺乳的表现和体质,分为以下几种证型:

   气血虚弱型  主要表现为产后乳汁量少,清稀或全无,乳房柔软无胀痛感,面色无华,神疲纳呆。舌淡,脉细弱。治法是补气养血通乳。方药有通乳丹、八珍汤等。

   肝郁气滞型  主要表现为产后乳汁难出量少,乳房胀硬而痛,精神抑郁,胸胁脘腹胀闷,纳呆。舌淡红或紫暗,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细涩。治法是疏肝理气通乳。方药有下乳涌泉散、逍遥散等。

   湿热内阻型  主要表现为产后乳汁量少或断绝,乳房红肿热痛或有硬结,恶寒发热或低热不退,口渴喜冷饮,小便黄赤。舌红或淡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或弦数。治法是清热利湿通乳。方药有消积散、三黄片等。

   除此之外,食疗也是中医治疗产后缺乳的重要辅助手段,它有一定的效果,而且更易于接受和坚持。比较常用的有鲫鱼汤、芝麻饼和木瓜牛奶等。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饮食习惯和饮食规划来进行安排。同时也可以使用一些中医按摩方法,比如说用双掌轻轻揉捏乳房周围的穴位,如天泉、中府、期门等,每个穴位按摩1分钟。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赵静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中医对产后缺乳的认识》,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3年11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