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代医疗手段之一,输血在治疗中有着重要应用,特别是在贫血、血液病等疾病,出血、大出血、外伤等患者的救治中起到了药物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可忽视的是,输血实际上为组织移植的过程,可致使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有时甚至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还可导致输血有关疾病的出现。因此,输血安全受到患者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掌握指征,严格执行
医护人员需要对输血指征进行严格掌握,做到能够不进行输血治疗者坚决不输血,能少输血患者绝对不能多输,能够进行成分输血尽量不输全血。如果和自身输血条件相符合,应该积极进行自身输血,少输或不输同种异体血。
自体输血可有效避免经血液途径传播的疾病,如肝炎、艾滋病、梅毒、疟疾等;避免同种异体输血产生的同种免疫反应,如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等;避免发生输异体血的差错事故;为特殊群体(如稀有血型患者、交叉配血试验不合患者等)提供便利;适量多次的自身采血可刺激血液再生,使造血速度加快;缓解血源紧张程度,节省费用等。
慎用全血,合理输血
什么是全血 全血指的是血液内加入葡萄糖、枸椽酸钠、枸椽酸后置于4—6℃环境下保存。由于保存液专门为红细胞设计,仅仅用于保存红细胞,血液中含有的有效成分会随着保存时间的增加而出现变化。例如:粒细胞在24小时后,其功能会丧失;红细胞每日会有1%破坏等。
为何不提倡输全血 由于全血中除了红细胞之外其他成分的浓度均较低,有些成分的活性或功能已经丧失,无法用于治疗,因此,在输血时输全血还不如输红细胞,其优点主要为针对性强、浓度高、效果好,且出现的不良反应少。
什么情况下可以输全血 若患者的血容量不足且急性大量失血,可给予其部分全血的输入,因为全血可同时补充血液量和提升血液携氧能力。但是,在临床中能够适用输全血的这种情况较少,例如急性失血患者虽然失去的为全血,但是仅仅给其输入全血并不够,这是因为该类患者不仅丢失全血,这期间还有众多细胞外液转移至第三间隙造成血液浓缩。在输血、止血、补充血容量三项抢救措施中,首先应输液用于恢复血容量,再次为使用手术方式或药物方式进行止血,最后才是输血。常用的输血方法有晶体液、血液和胶体液的科学搭配。如果患者的失血量过多或者已经输入一定量红细胞,需要基于患者的病情进展选用冷沉淀血浆、新鲜冰冻血浆、白蛋白或者浓缩血小板。对于急性大量失血患者,也可以考虑输注部分全血,但是尽量选择近期全血或新鲜血。大量输血可能造成循环超负荷,由于全血内血浆能对血容量进行扩充,如果患者的输血量大或速度快,可导致肺水肿的出现,并且大量输血还有可能造成稀释性血小板的减少。若患者的血小板在50×109/L(正常成人的血小板的值是100×109/L到300×109/L)之下,可能发生伤口渗血不止的情况。
成分输血,节约资源
什么是成分输血 成分输血指的是用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把血浆或全血制作成高浓度和高纯度血液成分制品,基于患者“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输血,和全血输注比,成分输血具有一定优越性。
成分输血有何优势 血液的成分具有复杂性,排除同卵双胞胎之外,完全同型者的概率微乎其微,输注全血能够使受血者出现血液传播疾病和不良反应,而成分输血可以进行血液成分的选择性输入,从而有效减少或者避免患者出现血液传播疾病和不良反应。
成分输血把全血分离成血浆和血细胞,然后制成不同成分,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输注,从而有效解决患者血液成分补充,实现一血多用,更好地节约血源,降低输血量,也会减轻患者以及社会的经济压力。成分输血将血液进行分离提成和浓缩后获得高浓度和高纯度成分,还能把几个献血者同一血液成分混合起来从而达到治疗剂量,在完成输注以后,可明显提升疗效。
要注意的是,血液中有效成分的保存,需借助完整冷链系统去完成。
总之,正确输血可抢救患者生命,反之则会危害生命。现在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临床用血量也大幅提高。和以往的临床输血工作相比,现在的工作更加科学合理,达到的效果也更好。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严格遵守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注意事项,以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并向医护人员提供详细的病历信息,以促进输血的顺利进行。(山东济南市第二妇幼保健院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