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常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血液常处于高凝状态,如果一侧肢体突然肿胀,行走时加剧,或站立时有局部沉重感,要考虑下肢静脉血栓的可能。
大部分人可能对下肢静脉血栓不太了解。下肢静脉血栓其实是一种周围血管病变症状,在年老体弱、长期卧床、糖尿病、慢性心肺疾病等患者中常见。轻者会出现色素沉着、患肢肿胀,重者可能会出现皮肤溃烂、劳动力丧失,甚至引发肺栓塞造成死亡。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 导致该病发生的因素有三大类,分别是静脉血液滞缓、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的损伤。其中,静脉血液滞缓主要是因为久病卧床、长时间静坐、骨折或外伤等,导致血流缓慢瘀滞,从而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血液高凝状态主要发生在肥胖者、老年人、肿瘤患者、大量失血者等群体中,主要是由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所以很容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静脉壁损伤主要是指因静脉壁受外伤,如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等引发损伤,也是诱导静脉发生血栓的重要因素。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被喻为“沉默杀手”。想要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不要长时间地久坐或站立,那样很容易导致下肢静脉血液的循环不畅。建议在坐立1小时后起身走动一下,踢踢腿伸伸胳膊,多做腿部按摩。久站后可踮踮脚后跟,做一些下肢屈伸运动,通过调动小腿肌肉泵的作用来增加静脉血液的流动速度,促使下肢静脉血液的回流。
穿紧身衣服会导致血液流动不畅,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应尽量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尤其是在长途旅游时。
体内若是有充足的水分,可降低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建议日常要勤喝水,尤其是在干燥的环境中更应及时补充水分。
血液高凝状态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凝药物防治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范焕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