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血管壁受损、血液成分改变以及血流速度减缓,这三个因素被称为 “血栓形成三要素”。例如,手术、创伤可能导致血管壁损伤,使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暴露,从而激活凝血因子,启动凝血过程;某些疾病如癌症会引起身体的高凝状态,使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增多,血小板活性增强,容易形成血栓;长期卧床、久坐不动等情况则会使血流缓慢,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容易在血管壁局部沉积,逐渐形成血栓。
一、静脉血栓的症状表现
1.肢体症状。下肢静脉血栓较为常见,患者常常会感到患肢肿胀、疼痛,尤其是在行走或站立时疼痛加剧。皮肤温度可能会升高,皮肤颜色也可能变红或发紫。严重时,患肢会出现明显的水肿,按压时可出现凹陷,甚至会影响到肢体的正常活动。
2.其他部位症状。如果是深静脉血栓,当血栓脱落并随血流回流至肺部时,可能会引发肺栓塞,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情况。患者会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休克甚至猝死。此外,上肢静脉血栓虽然相对少见,但也会出现上肢肿胀、疼痛、皮肤青紫等症状。
二、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
1.长期卧床者。如因重病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身体活动受限,下肢肌肉收缩减少,无法有效促进静脉回流,血液容易在下肢静脉淤积,从而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2.手术后患者。手术过程中血管壁受到损伤,术后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再加上术后患者可能因伤口疼痛等原因活动减少,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手术后患者容易发生静脉血栓。
3.肿瘤患者。肿瘤细胞会释放多种促凝物质,导致血液高凝。同时,肿瘤患者常常接受化疗等治疗,这些治疗可能会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重血液的高凝状态,使得肿瘤患者成为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
4.高龄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逐渐老化,弹性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减退,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活性也会相对增强,血流速度相对减慢,这些生理变化都使得高龄人群更容易发生静脉血栓。
5.肥胖者。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较多,会对血管造成一定的压迫,影响静脉回流。而且,肥胖往往伴随着代谢紊乱,血液中的脂质成分可能会改变血液的流变学特性,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6.长途旅行者。长时间乘坐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由于座位空间狭小,乘客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腿部肌肉无法充分活动,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血液容易凝结形成血栓,这种因长途旅行而引发的静脉血栓也被称为 “经济舱综合征”。
三、静脉血栓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这是诊断静脉血栓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具有无创、方便、快捷等优点,可以清晰地显示静脉血管的形态、管壁结构以及管腔内有无血栓形成,能够准确地判断血栓的位置、大小和范围。静脉造影:虽然这是一种有创检查,但被视为诊断静脉血栓的“金标准”。通过向静脉内注入造影剂,然后在X线下观察造影剂在静脉内的流动情况,可以直观地显示血栓的形态、部位以及静脉的阻塞程度。不过,由于其有创性,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如造影剂过敏、局部出血或血肿等,因此,通常在超声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或需要更详细了解静脉病变情况时才会采用。
2.血液检查。主要检查血液中的凝血指标,如D-二聚体。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在血栓形成时其水平会升高。如果D-二聚体检测结果正常,基本可以排除急性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但如果D-二聚体升高,则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他检查来确诊。
结语 静脉血栓虽然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它的成因、症状、高危人群和预防措施,就能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降低其对健康的威胁。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