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在很多疾病治疗中有着独特的效果,甚至可以缓解和调理一些疑难杂症。在这,为大家普及一些针灸小常识。
针灸属于我国特色治疗疾病手段,其是通过针刺、艾灸等手法来实现对全身疾病的治疗,以达到通经络调气血、平衡阴阳、提升免疫能力的良好功效,也可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
针灸的治疗范围 针灸治疗疾病的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这些方面。
痛证。头痛、肩周炎疼痛、头晕、腿疼、急性腰扭伤等。
瘫证。脑出血、脑外伤、脑瘫、精神发育迟缓,均有可能会导致运动功能出现障碍,在经针灸治疗后这些患者的情况能得到有效改善。
内科疾患。便秘、腹泻、呕吐、失眠、感冒、咳嗽、胃痛等内科疾患也可采取针灸辅助治疗的方式。
妇科。痛经、月经不调也可通过针灸来进行调理,在经过一段时间针灸之后女性患者的月经周期、量等也将控制在正常范围。
儿科。一些免疫能力比较低下的孩子或疳积者,也可通过针灸调整。
减肥。针灸还可用于减肥,但并不适合所有的肥胖群体。
这些情况不宜针灸 空腹饥饿者、进食过饱者、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者、过度疲劳者不宜进行针刺;人在剧烈运动后,不能立即进行针刺;皮肤有感染者、溃疡者不宜进行针灸;糖尿病患者、孕妇、体质非常虚弱者,不宜进行针灸。
针灸中应注意些什么 针灸虽然比较安全,但也要注意一些细节和特殊情况。
针灸前建议去一次厕所,避免针灸后留针出现不适,或针灸腹部时对膀胱产生刺激。
针灸治疗时,患者应选择舒适体位,确保情绪放松。针刺破皮时会有疼痛感,刺到穴位时会有酸、胀、麻的感觉,这些均属于正常现象,不要过于紧张。
针刺后还要留一段时间的针,这时患者应安静躺着或坐着,避免出现急躁情绪。
针刺过程中如果出现胸闷、头晕、心慌等不适感,要在第一时间内告知医生。
针灸后不需要专门进行皮肤消毒,只要不接触脏水、油污等即可,同时不要立即洗澡、接触冷水、凉风,否则患者可能出现类似外感症状或局部轻微感染。(河北沧州市中心医院 孙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