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内涵丰富且源远流长的中医学,在长期临床经验持续积累沉淀之下,能够从更为系统化、宏观性的视角把控生命科学。虽然在经典中医学中未曾构建康复医学的分支学科,然而传统中医里确实存在丰富的康复疗法理论以及悠久的临床实践实例。
1.现代康复医学优势
以应用物理因子作为主要治疗方式,并一直与科学技术的颠覆性创新紧密相联,凭借新技术来揭示或改变人体微观层面病痛的现代康复医学,是通过利用医学手段来达成预防、恢复或者代偿患者功能障碍这一目标的医学分支学科。
“健康”并非仅仅意味着不存在疾病或者虚弱,而是指在躯体、精神和社会参与层面处于完好的状态。现代康复医学更加注重患者的功能障碍恢复情况,通过运用评估和治疗的手段,将让患者顺利回归社会作为根本目标,实现患者真正的健康状态。
2.中西医结合是如虎添翼
随着现代医学与科学技术持续进步,国际文化交流不断深入,中西方医学观念也在相互融合。中西医的结合,不但在治疗方案的整合上有所呈现,关键更在于理念上的深度融合。现代西方医学在诊治疾病时,不仅关注局部的治疗,还在乎患者的整体健康,重视生活质量的提升与改进。这一要点与传统医学的理念相契合。
现代康复的整体理念需要通过全面的康复治疗手段,以实现形神合一的状态。康复治疗计划需要具备个性化,不但要留意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同时更要重视患者的心理康复。
3.政策支持,行业发展新动力
中医康复行业获得的国家政策支持强度在持续提升,这为行业发展给予了坚实有力的支撑。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一直到《“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再接着到《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一连串政策文件的颁布施行,清晰地指明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方向与重点任务,促进了中药科技创新以及中医药传承创新,从而为中医康复行业带来了宽阔的发展空间和政策优待。
国家层面已针对如何弥补短板以促进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就是“坚持中西医并重”“中医药守正创新”。对此,当下最为紧迫的事情是从下面6项工作开展。
(1)中医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深度介入,效果显著,所以应当以此作为契机,深度推广相关经验和做法。预计全国会推出一系列疾病中西医协作诊治的方案,从而有希望加大中医药的融入程度。
(2)为了加强各层次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应当推进教育改革、培养高层次人才,并夯实基层人才队伍。推进中医药教育改革,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以吸引并鼓励中医药人员到基层服务。
(3)推动中医药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进而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是为了加强中医药平台建设。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能够推动中医医院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是为了提升区域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能力。鼓励建设中医康复专科医院,是为了让有效的中医药服务遍地开花。
(4)中医药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应得到鼓励,产学研资等多方资源应加以整合,技术瓶颈要冲破,现代先进技术要借助,中医药医疗、教育等国际标准化建设要推进,科研平台要搭建,体制机制改革要深化,中医药科研水平要全方位提升。
(5)因为道地药材被假冒伪劣药材挤兑,所以产生了“中医将死于中药”的这种说法,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升中药材质量。全过程管理对于中药来说是必要的,假冒伪劣中药绝对不允许进入医疗机构,并且要制定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和建设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
(6)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提高中医药信息化服务水平,发展互联网中医医院,对中医药服务进行优化和延伸,同时设立专门的“中医数字检查科室”,收集与处理四诊信息,开展辨证施治,形成一份“电子病历”,使得人工智能中医能够实现临床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互联、互通和互分析,打造出用于辨证施治的人工智能中医医疗设备,如此才能做好中医药服务的智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