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胃炎的用药存在一些认知误区,认为只要是治疗胃病的药都可以随便吃,都能起到一样的效果,这无疑是非常危险的想法。本文旨在提升大家对胃炎正确用药的重视。
1.明确胃炎的类型和病因
胃炎大致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两种。急性胃炎通常由饮食不洁、药物刺激、大量饮酒等因素引起。具有起病急,症状明显的临床体征。慢性胃炎则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不良饮食习惯、精神压力等有关,该疾病病程较长,症状相对较缓。在用药方面,不同类型的胃炎具备不同的病因,所适用的药物也有所不同。
2.用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1)切勿自行用药
不同的胃炎症状可能相似,但病因和病情却大不相同。如果没有经过专业医生的诊断,自行用药可能会掩盖病情,导致疾病治疗延误。比如,临床上有些患者在出现胃痛时,自行服用止痛药物。但有一些止痛药物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从而导致胃炎病情加重。例如奥美拉唑,过量服用会导致头痛、腹泻、恶心等不良反应;服用阿莫西林来抗幽门螺杆菌感染,若患者私自停药,未完成规定的疗程,会导致病菌未被彻底清除,使胃炎反复发作。
(2)避免滥用抗生素
虽然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常见病因之一,但并非所有的胃炎都需要使用抗生素。如果没有明确的细菌感染证据,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法治疗胃炎,还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发其他健康问题。另外,在没有明确细菌感染的情况下,自行服用抗菌药物,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容易导致细菌耐药,使得后续真正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药效大打折扣。
(3)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有些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在这种情况下,要特别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一些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可能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供应,从而增加胃炎的发生风险;而一些胃药也可能会影响其他药物的吸收和代谢。
(4)严格按照医嘱用药
包括用药的剂量、时间和疗程。有些患者在症状缓解后就自行停药,这会导致病情反复。例如,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需要按照疗程服用,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如果过早停药,胃酸分泌会再次增多,加重损伤胃黏膜。
(5)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出现胃炎症状时,要考虑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潜在影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安全性较高的药物。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对药物的反应和代谢与成人不同,用药剂量需要严格根据体重和年龄计算。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基础疾病,肝肾功能可能有所下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会受到影响,因此用药时需要根据医嘱调整剂量,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3.用药的禁忌之处
(1)抗酸药
如氢氧化铝、碳酸氢钠等。这类药物能够中和胃酸,缓解胃痛等症状。但长期大量服用可能会导致铝中毒、代谢性碱中毒等不良反应。其中,铝中毒后会引起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还会对骨骼系统及消化系统造成影响;碱中毒后则会引起患者出现呼吸急促、手足和口周麻木及针刺感等现象,同时还可能伴有低钾血症,导致肌无力、心律失常等。而且,抗酸药不宜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同时服用,避免影响药物的吸收。
(2)胃黏膜保护剂
在服用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等这类药物时,要避免同时饮用牛奶或含有大量咖啡因的饮料,以免影响药物的疗效。另外,长期服用枸橼酸铋钾可能会导致铋在体内蓄积,引起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如感觉异常、运动障碍、认知及精神症状、颅神经症状等。
(3)促胃肠动力药
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这类药物能够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不良症状。但对于有心脏疾病的患者,使用多潘立酮需要谨慎,这类药物会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4)质子泵抑制剂
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药物对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较强,但长期使用会导致身体出现骨质疏松等症状。
总之,正确的用药是治疗胃炎的关键,但也不能忽视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对疾病的日常管理。只有综合采取多种措施,才能有效控制胃炎,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