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职场精神卫生:应对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

发布时间:2024-05-13 阅读:578次 作者:胡伟
单位及职务:菏泽市怡宁精神病医院

   在当今社会,随着职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已成为职场人士普遍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都可能导致员工产生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感。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组织的整体绩效和长远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1.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理论基础

   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是职场中常见的现象,它们的理论基础广泛而深入。就工作压力而言,个体-环境适应理论、工作要求-控制模型(JDC模型)、工作要求-控制-支持模型(JDCS模型)以及Lazarus的认知交互作用理论构成了其核心框架。这些理论共同指出,工作压力的产生不仅源于环境因素或个人因素,更是个体能力与工作要求不匹配、工作特征(如要求和控制)的交互作用、社会支持的缺乏以及个体与环境交互过程中的认知评价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至于职业倦怠,它是在长期工作压力下产生的一种身心疲劳与耗竭状态。资源保存理论(COR理论)和Maslach的职业倦怠三维度模型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资源保存理论认为,个体在工作中资源投入与回报的不平衡会引发职业倦怠。而Maslach的模型则进一步将职业倦怠细分为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深入揭示了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机制。

   2.职场中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

   (1)工作压力现状

   工作压力已成为职场中的普遍现象,近半数职场人感到压力巨大,且不同行业、职位和年龄段的员工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工作压力。其来源多样,主要包括高强度的工作任务、紧张的工作节奏、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同时,直属领导和大老板也常被视为压力的主要制造者。此外,薪资福利减少、工作性价比低也是导致工作压力增加的重要原因。面对压力,员工会采取多种应对策略,如调整心态、寻求同事支持、利用业余时间放松等。部分员工还会通过缩短工时、控制消费等方式来应对经济压力带来的工作负担。

   (2)职业倦怠现状

   职业倦怠在职场中普遍存在,尤其在高压、高强度工作环境中更为显著,不同行业、职位和年龄段的员工均可能经历,但助人行业及新人更易受影响。其通常表现为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不仅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还会降低工作效率、增加离职率,对组织和个人均产生负面影响。职业倦怠的成因复杂,包括工作压力过大、工作与个人价值观不匹配等。应对策略上,组织应优化环境、提供心理支持、强化文化建设等;个人则需提高自我认知、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3.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策略

   (1)个人层面

   有效应对职场压力和倦怠,需掌握时间管理和任务优先排序的技巧,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利用时间管理工具,确保高效完成重要任务。同时,提升自我认知和评估能力,定期反思工作状态和情绪,识别压力源和倦怠迹象,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寻求社会支持和建立人际关系同样重要,与同事、朋友和家人分享困扰,积极参与社交活动。采取放松和恢复措施,学习放松技巧,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等活动。最后,培养积极心态和应对机制,保持乐观态度,发展适应性强的应对方法。

   (2)组织层面

   为有效应对职场倦怠,组织可采取多方面措施。首先,优化工作环境和流程,改善物理设施,提供舒适办公和休息空间,同时简化工作流程,减轻员工负担。其次,提供心理支持和资源,设立心理健康支持计划,举办讲座和工作坊,提升员工心理调适能力。再者,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和激励机制,营造积极向上氛围,实施公平激励,认可员工贡献。此外,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和培训,助力员工规划职业,提升专业能力。最后,鼓励工作与生活平衡,提倡弹性工作制,组织团队活动和家庭日,增强员工归属感和幸福感。

菏泽市怡宁精神病医院 胡伟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职场精神卫生:应对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4年05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