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建筑并不是新的话题,这个源于西方的建筑设计理念,依托科技和计算机编程技术在设计中的直接运用,让建筑以独特的有机形态呈现。然而建筑师李道德提出“数字东方”的理念,他所领导的dEEP建筑事务所正是致力于探索数字建筑在中国本土语境下的独特呈现。在论坛中,李道德以“数字东方:从高级到乡土”为题,分享了自己在建筑实践中的心得。
李道德认为,建筑师和艺术家是一样的,要有创作的冲动,拿到一个项目有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而不是简单的满足基本功能需求。2014年,李道德受邀参与东方卫视的《梦想改造家》节目,为志愿者们设计了牛背山蒲麦地驿站。整个设计建造的过程很艰苦,但给了李道德很大的感触,他希望用设计的力量去帮助志愿者和村民们。在延续自己数字建筑理念的同时,李道德希望村民看到这个房子不觉得突兀和陌生。因此,新的设计从传统的坡屋顶逐渐“生长”出来,如同自然中的进化。李道德认为,建筑也有生命,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空间,“建好之后,村民们觉得这个建筑并不陌生、没什么特别的,这正是我想要的,我希望这个建筑独特但又完全融入乡村之中。”一次偶然的公益设计,完成了李道德数字建筑与乡土的第一次对话。
位于北京和承德交界处的燕山山脉之上的凤凰谷山顶艺术馆,同样是李道德及其团队关于“数字东方”的又一次实践,“面对连绵的山脉和长城,我希望这个建筑是一种更东方的、更具中国性的存在。”李道德说,西方和东方的建筑观是很不一样的。西方的经典建筑,无论当代与古典,大多是建筑在自然之上,更强调个体的力量。而东方的传统建筑观则是希望建筑融入到自然之中的,人、建筑与自然是合为一体的。因此,李道德希望设计的建筑应该是“依山就势,顺势而为”的。
如何把这种东方抽象的理念“势”提炼出来呢?李道德对地形进行了数字建造,并通过动画模拟山中气流的流动,最终提炼出气流的线条生成这个建筑。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传统建筑师所画的草图,更多的是数字编程和分析。“我希望这个建筑一定是具有很强的数字时代特点,但当你看到它的时候,又可以非常明确的知道,这是中国的建筑。”李道德说,“这需要建筑师有更多人文的思考,包括对传统美学的把握。这个建筑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关于山水、关于文化、关于长城的。比如除了功能需求,屋面上栈道的设计正是与对面山顶长城的空间呼应。当行走于竹栈道上的时候,会有在长城上翻越山丘的感受,又像是在苏州的园林之中,步移景异的去探索空间和自然之美。”
把艺术家的作品放到空间里,放入的是一种感受,一种观念。微美设计创始人赵树在主题演讲“于微小处见真知”中,分享了自己在做室内设计过程中,艺术和空间交流的两个阶段。赵树认为,艺术品是观念、感受,通过艺术手法外化的一种体现,艺术品作为装饰品只是最初级的阶段,艺术是精神的凝固,把艺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目的,甚至说空间是为了艺术而生,这是现在的状态,在空间中要把感受和观念具象表达的任务由艺术品完成,艺术、文化、空间,对应灵、心、身三个部分,三位一体,是完整的生命体,缺一不可,空间中为艺术的部分预留位置就是为感受观念的传播留有空间。这是艺术和空间的第二阶段。在赵树看来,艺术品是空间的灵魂,艺术的存在使空间真正成为身体和心灵的栖息地。
LISPACE立和空间创意总监、中国室内装饰协会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贾立以“当代陈设艺术在中国”为题分享了自己的设计历程。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区别是什么?贾立认为,设计师解决问题,艺术家创造问题。贾立说,好的空间不仅有设计师展现的美学,也要有艺术家表达的观念,这样的空间才有“生命”。在贾立看来,客户之所以会选择其所在己团队的设计,正是因为团队对艺术家的联合,选择或定制属于空间、表达空间的艺术装置作品,更好的用空间展现艺术家的观念。
在接下来的圆桌对话环节,艺术家、收藏家蔡万霖,室内设计师、建筑师连志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崔鹏飞,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筑邦设计院副院长、设计师张明杰,清尚集团设计所副所长程一鸣,保利集团中轻国际设计院主创设计师王海鹏,意度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创建筑师谌喜民,社会美育联盟的秘书长、北京联合大学老师赵坚,北京电影学院教师朱力,雕塑家景晓雷等嘉宾也分别进行了现场分享。
主办方表示,拥有有趣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座有趣的城市。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人不甘于让作品停留在纯艺术层面,让艺术与人们有更深入的交流和连接,让城市的环境和家居的空间变得更具创造性、更有艺术感,这样才能彰显出一座城市的生命力,一个有人文的家居环境。作为一种原创力,艺术介入空间是一种精神理想,也是一种踏踏实实的践行,公众生活需要摆脱重复和雷同,创作丰富多样的个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