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浅析做ECT全身骨显像前后的护理

发布时间:2024-01-08 阅读:701次 作者:蓝秋
单位及职务:柳州市人民医院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单光子发射式计算机断层显像(即ECT技术)作为一种可以为临床提供灵敏的、特异的、安全的检查诊断方式,已成为早期诊断疾病、指导治疗、判断疗效的有力工具。其中,全身骨显像在临床应用上最为广泛,是检测恶性肿瘤骨转移的重要手段。骨转移是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早期诊断和病灶探查灵敏度很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骨显像检查过程虽不太复杂,但许多因素可影响显像的质量,再加上其使用的放射性药物在患者体内代谢过程中存在着放射性污染的可能,因此,做好此类患者的护理就显得特别重要。

   1.检查前护理

   接到检查申请单时,首先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如病情、体位、身体状况、是否为孕产妇、对检查耐受情况等。

   评估患者目前的心理状态、耐受程度、机体状况和病情等,有助于正确判定患者注射药量、检查范围和检查长度。由于ECT骨显像检查耗时较长,了解患者的耐受能力非常重要,耐受能力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对疼痛、幽闭恐惧症、焦虑症等患者应给予特殊关注,应根据个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

   2.心理护理

   (1)消除患者对放射性同位素的恐惧感。对于初次行ECT骨显像检查者,由于缺乏对放射性药物的认识,大部分患者会感到恐惧,担心放射性药物会对自己身体及亲密接触的家人造成伤害,从而引发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患者,并向患者介绍检查环境和检查流程,深入浅出地讲解有关检查知识,包括检查的原理、作用和目的等,让患者了解药物安全剂量的概念,让其明白药物本身无任何不良反应,其辐射剂量很小,远远小于人体能够承受的上限,可以拿一般患者都了解的X光检查来比较,说明ECT注射药物的辐射量明显低于X线检查,而仅仅相当于一次CT检查(2—10mSv),同时用肯定的语气告知患者此种注射药物绝对不会干扰人体正常或病理过程。

   (2)消除孤独、恐惧感。患者由于担心病情,加上对检查环境不适,对检查过程害怕,极易产生孤独、恐惧感。

   3.检查中护理

   (1)在注射药物时,要准确把握剂量,严防血管外注射或药物外渗,避免显像结果失去诊断和治疗价值,工作人员首先要把好技术关,医护人员过硬的技术才是患者治疗信心的前提和保障。

   (2)注射显像剂后鼓励患者多饮水,一般在500—1000ml左右,以便让身体加速排出非骨组织放射性药物,降低非骨组织本底,减少患者受辐射剂量,并可使显像更清晰。静脉注射显像剂2—4h后排空膀胱,对排尿困难者给予导尿处理,以减少膀胱内的放射性,使骨盆骨得到清晰的显示。对留置导尿管患者应将尿袋排空,并将尿袋和引流管置于腿外侧,避免产生遮盖效果,影响其他骨的放射性。排尿时应避免尿液污染体表或衣裤,以免影响检查效果。

   (3)检查中应除去患者衣物上的金属物品如硬币、金属夹、钥匙、项链等,并详细询问病史,避免因置入的金属假肢等物品产生放射性“减低区”而导致误诊。患者平卧于扫描床上,左右侧肢体和躯干位置应尽量保持对称,双手五指分开平放。采集矩阵256×1024,扫描速度为10—20cm/min,以免影响图像质量。

   4.检查后护理

   检查完毕,观察患者有无不适, 协助其缓慢起身,以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由于患者体内的放射性药物尚未彻底代谢排出,应告知其要多喝水或进流质饮食,以加速药物的排泄。嘱其排小便后尽可能将厕所冲洗干净,避免环境污染。

   综上所述,ECT全身骨显像在现代癌症骨转移的检查诊疗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而合理完善的护理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检查,并提高检查结果的质量。这需要护理人员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敏锐的观察力及交流技巧,掌握患者的心理规律,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状态配合全身骨显像检查,得到早期诊断与治疗,利于疾病的转归与恢复。

柳州市人民医院 蓝秋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浅析做ECT全身骨显像前后的护理》,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4年01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