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高血压一定不陌生,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虽然许多患者在早期阶段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但这种“沉默的杀手”却悄然威胁着身体健康,它是许多心血管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对于一些患者而言,血压升高可能未引起明显不适感,因此质疑是否有必要进行治疗。下面,我们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1.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进行性的“心脑血管综合征”,其特征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由多种病因相互作用所致。目前,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慢性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1/2—3/4的脑卒中与40%—50%的心肌梗死的发生和血压升高有关。近50年来,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显著上升,目前有近2亿—3亿高血压患者,其中约90%的患有较轻或中度高血压。临床上将高血压定义为血压持续高于正常水平,正常血压为130/80mmHg,其中“130”代表收缩压,而“80”代表舒张压,当收缩压超过130mmHg或舒张压超过80mmHg,即被诊断为高血压。
与血压正常的人相比,高血压患者患脑卒中的风险增加56%,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加44%,患心血管病的风险增加52%。研究还表明,高血压的患病率、发病率和血压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其他因素包括遗传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体重问题和其他慢性疾病也会影响高血压的发生。
2.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早期一般无明显病理改变,长期高血压则容易出现明显病理改变。小动脉病变是高血压最重要的病理改变,动脉可出现痉挛、管壁纤维化、管腔狭窄,从而导致组织器官慢性缺血,急进型高血压病患的小动脉壁可在较短时间内出现纤维样坏死。高血压还可能引发大动脉的病理改变,主要有两种类型:粥样硬化和纤维性硬化。粥样硬化多发生在冠状动脉、腹主动脉、股动脉和颈动脉等位置,呈局灶性分布;而纤维性硬化则呈弥漫性分布,涉及动脉壁的全层,特别是中层,导致管腔扩张。随着年龄增长,大动脉逐渐硬化,失去弹性,这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病理基础,极端情况下还可导致动脉夹层或撕裂,形成假腔。除了大动脉和小动脉病变外,高血压还可导致肾血管的病理改变,使血管管腔变窄,严重时会导致管腔闭塞,导致肾脏缺血、肾小球纤维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肾皮质变薄。早期肾脏外观无改变,进展到一定程度后容易出现肾萎缩,导致肾功能减退甚至衰竭,特别是急进型高血压时病情进展快,短期内即可出现肾功能损伤。
3.血压升高没有明显不适需要治疗吗?
高血压可分为三种类型:缓进型高血压、急进型高血压和高血压危象。缓进型高血压一般发展较慢,在定期体检时才发现血压升高,而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感觉到明显不适,若血压长期未得到控制,则会导致一系列的慢性病变。急进型高血压未及时治疗,短期内容易引起相关并发症。高血压危象若未及时控制,短期内容易造成严重的损伤和后果。有研究表明,每降低10mmHg的收缩压和每降低5mmHg的舒张压,高血压患者可降低20%的死亡率、35%的脑卒中发生率以及20%的冠状动脉相关疾病的风险。由此可见,即使自己没有明显感觉不适,但血压经常高于正常值,也需要积极接受治疗。
日常生活中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低盐清淡饮食、戒烟限酒、规律生活、放松心情、适量运动等。此外,服用降压药物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常用降压药物有钙通道阻滞剂(CCB)、ACEI、AR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五类,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和剂量,以确保高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结语 综上所述,即使血压升高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但仍是潜在的健康威胁,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肾脏问题以及其他严重的健康隐患。通过采取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和定期监测血压,能够有效控制高血压,从而降低潜在的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