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 > 健康科普

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区别全知道

发布时间:2024-01-01 阅读:925次 作者:吴燕杰
单位及职务:高碑店市医院

   心血管健康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心绞痛与心肌梗死作为两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虽在症状上有所相似,却在其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通过剖析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的各种不同,我们希望能够增强公众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它们对心脏健康的不同影响,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的指引,进而为守护心脏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一、病理基础与发病机制

   1.心绞痛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地、暂时性地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常发生于劳力负荷增加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类制剂后疼痛消失。

   心绞痛的病理基础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腔狭窄或痉挛,使心肌的供血量相对或绝对减少。当心肌的氧供需平衡被打破,即心肌的氧需求超过冠状动脉的供血能力时,就会发生心绞痛。此外,冠状动脉的痉挛、血栓形成、炎症等也可导致心绞痛发作。

   2.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

   心肌梗死的病理基础也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其病变更为严重,常伴有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使心肌发生缺血坏死。此外,心肌梗死的发病还与冠状动脉的痉挛、炎症、内皮功能损伤等因素有关。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心绞痛

   心绞痛的典型表现为胸骨后的压榨性、闷胀性或窒息性疼痛,可波及心前区,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疼痛一般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在1—2分钟内(很少超过5分钟)消失。不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可表现为气紧、晕厥、虚弱、嗳气等,尤其多见于老年人。

   心绞痛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以及运动试验等。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暂时性ST段和T波的改变。运动试验通过增加心脏负荷而诱发心肌缺血,从而出现典型的心电图改变。

   2.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更为严重,持续时间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心肌梗死的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常发生于安静时,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更长,并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

   心肌梗死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以及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的增高。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可出现特征性的ST段抬高或压低,以及T波的倒置等改变。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等可明显增高。

   三、治疗

   1.心绞痛

   心绞痛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改善冠状动脉的供血和减轻心肌的耗氧,同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治疗是心绞痛治疗的基础,常用的药物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此外,生活方式的改善如戒烟、限酒、控制血压和血糖等也是心绞痛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2.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和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如溶栓治疗、介入治疗等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结语  通过本文的深入探讨,我们不难发现心绞痛与心肌梗死在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上的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了心血管疾病的复杂性,更彰显了精准医学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广大读者而言,了解这些区别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自身健康状况,还能为寻求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有力支持。

高碑店市医院 吴燕杰同志:

您的科普作品《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区别全知道》,已在《快乐老人报 健康科普版》发表并于2024年01月在官网转发刊载传播,查阅及下载网址:

《快乐老人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43-0024、邮发代号:41-178。

特发此证,以兹证明!


Copyright © 2010- 湖南快乐老人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0007000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2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湘B2-20220415